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原料专区 >正文

1-7月茧丝行情分析:冷静分析形势 理性判断行情

来源: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19日

陈亦庆

  一、今年1-7月我国真丝全商品的出口量   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丝绸分会发布的海关统计,1-7月丝类出口14,737吨,同比减少11.42%;绸缎出口1.32亿米,同比减少18.07%;丝绸服装出口1.02亿件(套),同比减少17.55%。按海关统计匡算,1-7月真丝全商品出口折丝量约4.59万吨(长、短纤维,下同),同比减少16.75%;进口的茧丝绸折丝量约0.45万吨,同比增加约5.72%;冲抵进口后的真丝全商品出口折丝量约4.14万吨,同比减少约18.61%。   1-7月对7个主销市场出口的真丝全商品折丝量约34,045吨,同比减少19.87%(1-6月减少约19.89%),其中对美国、香港、日本、印度、意大利、德国和韩国的出口分别约为10,163吨、3,567吨、4,769吨、7,249吨、4,178吨、1,663吨和2,456吨,分别同比约减少20.12%、16.26%、6.98%、35.85%、6.19%、16.91%和6.40%。   二、今年以来的茧丝行情   今年以来茧丝行情的基本情况是:去年下半年后期到今年一季度,茧丝价格暴涨暴跌;二季度后,价格总体稳定,但8月中旬以来上涨速度加快;二季度以来,现货价格相对稳定;干茧价的上涨快于丝价。   一般来说,现货价和远期合约价(即合同订购价,下同)都反映着供求情况。不过,现货价更直接贴近市场的供求实际,而远期合约价则侧重反映市场未来的预期。上半年我国茧丝价格暴涨暴跌后的供求现实是:第一,虽然上半年的供应缺口在40%以上,但这期间国外市场需求严重萎缩,出口量大幅度减少,这种现实的需求状况给紧张的供求矛盾起着缓和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现货价上涨的力量;第二,国内缫丝能力过大,对干茧的需求量也应该很大,但过高的鲜茧价格使工厂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同时还不同程度地受到资金的困扰,尤其是十分疲软的出口需求,市场前景不明(产品有市场才有前景),从而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过大的加工能力对行情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三,进入二季度以后,人们对全国秋茧生产大幅度减少的预期心理逐渐强烈,尤其是四川、重庆等地的严重旱灾,浙江等某些产区的干旱和桑树虫害,以及因(稻飞虱)水稻大面积治虫而桑叶被污染导致中秋蚕中毒事件等。随着情况的明朗和确定,供求矛盾尖锐的预期加强了价格上涨的支撑力,使现货价和远期合约价的攀升加速。   以上这些供求实际,充分反映了上半年以来茧丝产销、供求矛盾双方各种因素的激烈较量,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一些上涨的力量受到了市场现实需求严重疲软的牵制,使现货价格表现为相对稳定,或变化滞缓,而远期合约价的“动作”较为明显。此外,由于加工能力过大,对干茧需求量大,可是厂丝的市场需求不高,从而一方面使远期合约的干茧价表现出“走”在了丝价的前面,同时又出现干茧价上涨而丝价停滞或下跌的倒挂现象。近期,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和价格上涨的加速,行情中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增加,并出现了某些异常。   三、理性判断茧丝行情   上半年以来出口的丝量已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已误“农时”,无法补回。虽然下半年的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出口可能会比上半年有所增加,但改善和增加到什么程度,很难预料。去年年底以后我国茧丝价格大起大落造成的需求萎缩还未见恢复。这里特别需要关注对印度的出口。如上所述,今年1-7月我国对印度出口的丝量已减少约35.85%(相当于已减少4,000来吨丝),下半年将继续减少。其减少的主要因素有:①印度对我绸缎出口反倾销,已于6月1日开始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这将给我出口带来严重影响,1-7月的海关统计显示,我对印绸缎出口已同比减少44%;②由于我国茧丝价格暴涨暴跌使印度工厂调整了生产结构,或转产,减少了用丝量;③据印度人反映,印本国的二化丝供应量有所增加,由去年日均生产2.5吨增加到4.5吨,这导致印度日均消耗中国厂丝从去年的15吨减少到6-7.5吨;④印度人还反映说,他们已有了新的替代供应渠道。至于下半年对美国等其它主销市场的出口情况,目前也难估计。从上述海关统计看,与1-6月相比,1-7月的总体情况并没有什么改善,相反,对其中大部分主销市场的出口减幅还有不同程度的扩大。此外,下半年的出口还存在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率下降等因素的制约。因此,今年全年出口的丝量(冲抵进口后)比去年减少15%左右,估计是有可能的。   而在蚕茧生产方面,今年的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确实相当严重,有些产区的秋茧会大幅度减产,但其它产区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其秋茧生产估计将会增加,再考虑到今年全国春夏茧增产较多,因此,今年全国全年的蚕茧总产量预计会与去年基本持平(去年统计的茧量是62万吨左右),也不排除可能有所增加。届时,茧丝供求矛盾将可能大为缓解。所以,我们要冷静分析产销、供求形势,理性判断茧丝行情。如果茧丝价格再次过度攀升,秋茧收购价过高,丝绸行业整个产业链间利益分配失衡局面将进一步恶化,这将迫使后道企业和国外市场继续调整生产结构,进一步减少原料用量,使已经萎缩的需求更难恢复。从而,供求形势可能将彻底逆转,行情急速回落,不仅将给行业某些产业链带来难以承受的风险,全行业陷入困境,我国的蚕桑业和蚕农最终也难逃劫难。   其实,我国丝绸业近20年来所遇到的三次困难,其中都有价格非理性波动方面的原因。第一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那时,国内一些生产、经营者利用国家出口汇率“双轨制”等政策空子,在国内大量收购原料加工产品,然后低质、低价出口,一时间还“水货”泛滥。与此同时国内发生“蚕茧大战”。这既严重地破坏了中国丝绸在国内外的形象,也扭曲了世界丝绸的产销信息,造成畅销甚至“丝绸荒”的假象,出现了很大的盲目性。有文章记载,1988年一年内厂丝出口价连续5次提价,从30.25美元/公斤提高到48美元/公斤,上涨幅度达57.38%,1988年秋季和1989年春季两届广交会上又将丝价提到51美元/公斤。这一系列的政策和人为因素,一方面大大地刺激了蚕桑生产的发展,使全国的桑蚕茧产量由1988、89年的40来万吨,增加到1992、93年的60多万吨。与此同时,严重地抑制了消费,桑蚕丝的出口由1988、89年的1万多吨减少到1993年的6,000来吨。茧丝的供大于求使丝绸产品的出口价逐年下跌,到1993年厂丝出口价跌到23.9美元/公斤,绸缎和丝绸服装出口价也都下跌了约40%。出口换汇成本增加了近80%,经济效益下降,行业遇到很大困难。   第二次是在1994年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际市场砂洗产品盛行,特别是砂洗服装,丝绸的需求量猛增。1994年真丝全商品冲抵进口后的出口折丝量约7.1万吨(不含短纤维)(略高于2005年),出口总额也达到了32.75亿美元的最好年份,整个丝绸业显示了一个比较辉煌的时期。由于丝绸销售旺盛,茧丝供应紧张,1994年上半年的供应缺口约50%左右,国内丝价高达24万元/吨,全年桑蚕茧收购综合均价也创记录地达到821.82元/担。可是,紧接着1995年的形势急转直下,当年出口的丝量减少约24%,内外销用丝量大幅度下降。而全国的蚕茧生产连续两年(1994、95年)达到67万吨。这样,严重的供大于求,加上产品质量下降,使内外销价格全面下滑,企业成本急剧上升,普遍出现亏损。另一方面全国发生了大面积的砍桑,桑园面积减少了24%,有人省减幅达到40%。行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并从此一蹶不振,连续几年在困境中苦苦挣扎。   第三次,就是2005年下半年后期以来的情况,同样是因为国内价格非理性的涨跌所致。对此,大家很清楚。不过,仍需继续密切关注。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经验和现实告诫我们,要始终关注丝绸业的特点,特别是在产销、供求矛盾尖锐,行情非理性波动的时候,更需要理性和睿智,努力使行情维持相对稳定,即使在相对合理的高位上。如果今年全年的出口量果真大幅度减少(如减少15%或以上),同时价格再次发生大起大落,对已萎缩的需求是雪上加霜,尤其是明年的蚕茧生产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和病虫害,非常可能有较大的增长,这样明年下半年以后行业的困难情况是可以预想到的。


1  
阅读数量(1007)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原料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