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原料专区 >正文

警惕蚕茧产业热后的危机--“东桑西移”下的安徽省茧丝绸行业分析(下)

来源: 发布时间:2004年09月23日

  东桑西移给安徽茧丝绸业带来机遇,然而,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在掀起蚕茧产业新热潮背后,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蚕茧产业潜在的危机。

  安徽省丝绸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陶文瑞说,茧丝业是个对外依存度特别高的行业,每年的茧丝绸产量70%以上用于出口,安徽亦不例外。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就会引发国内茧丝业发生震荡,甚至大起大落。如在1995-1996年全球茧丝业处于低谷时,从江浙到广东、广西,一大批缫丝厂纷纷倒闭,农民遍地毁桑。

  近几年,国际市场对丝绸的需求没有大的波动,但在向萎缩方向变化。桑蚕丝出口价格一直在不断下滑,出口量也持续下降。据海关统计,2003年全国桑蚕丝出口9822吨,比2002年下降15.13%,今年上半年的出口继续较大幅度的减少,出口量同比下降20.86%。这主要反映在对印度和欧洲出口的减少。近两年来,我国桑蚕丝对印出口量占我国出口总量的59%以上,但2003年对印出口5819吨,比2002年下降15.06%;今年上半年出口2450吨,同比又下降13.44%;而2000年前欧盟(主要是意大利和德国)每年从中国进口桑蚕丝3000吨左右。近年来,由于其产业转移调整,真丝受化纤等其他纺织纤维的竞争和挤压,以及混纺、交织产品的需求增加等因素,他们的丝织业日趋萎缩,对桑蚕丝等长纤维产品的需求不断减少,而短纤维需求增长较快。2003年,我对意大利(618吨)和德国(12吨)的桑蚕丝出口量分别同比下降50.22%和76.14%。

  此外,我国蚕茧产业发展的态势也不容乐观。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一定冲击,丝绸在国际上的长期垄断地位将面临严峻挑战。目前印度已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2000年印度对美国出口绸缎首次超过我国,2001年已是我对美出口的2.56倍。

  安徽省丝绸进出口公司囊括着安徽丝绸95%的出口量,然而出口只限于丝类。因为安徽的丝绸工艺上不去,从安徽省出口的绸缎70%是从浙江等地收购的。安徽省商务厅副厅长张光建说,安徽省目前在丝绸深加工和蚕茧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能力非常薄弱,缺乏具有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和知名品牌。

  陶文瑞说,国际市场上对好品质的丝绸需求较高。如果丝的品质不抓好,规模越大,次品越多,废品越多,反过来影响到蚕农生产。虽然安徽蚕茧质量一直是中上水平,而缫丝企业工艺设备大多落后,已更换自动缫丝设备54%的企业,一半是淘汰机型;一些龙头企业的企业家,实际上根本不懂管理。

  “市场是最大的风险。”陶文瑞提醒说,现在在茧丝绸产业化的口号下,政府有些盲目的乐观,而没看到潜在的风险.安徽发展茧丝绸,要清醒看到风险,找准市场定位,否则受害的就是桑农和企业。


1  
阅读数量(665)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原料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