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原料专区 >正文

棉花质量安全推进计划(2003-2007年)(三)

来源: 发布时间:2003年07月22日
推进措施  (一)加强标准的制定、修订与配套完善工作。标准是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依据,为有效地提高我国棉花质量整体水平,对棉花生产、收获、加工、收购、销售等环节进行规范是十分必要的。根据我国生产实际与标准现状,拟制定收购、采摘、打包、贮藏、残留激素检测等16项操作规程。   (二)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基地)。根据区域规划的方案,将120个优质棉基地,建设成为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基地),在示范区(基地)内,选择适宜的品种,实行统一供种,从播种、田间管理到棉花的收获、收购、轧花、打包实行全标准化生产。总结经验后,逐步在其它棉区推广应用,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   在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基地),要严把采摘、收购、加工环节,引导棉农收摘与销售、加工棉花时用白棉布口袋、戴白棉布帽子。同时,坚决淘汰80片以下的锯齿轧花机和160吨位的皮棉打包机,采用工艺先进的加工设备,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棉花标准和操作规程,提高加工品质。   (三)建立和完善质量检测体系。以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为龙头,在优势区域内再分别建立34个区域性棉花质量检测中心,在各县建立棉花质量检验站,在重点乡镇建立棉花质检站点。配备高素质的质检人员与先进的仪器设备形成强大的质检网络体系。农业部棉花质检中心主要负责全国棉花种子与纤维品质的抽查、品种普查,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检测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全国棉检工作的培训等。区域性质检中心主要负责本区域内的棉种子与皮棉的各类检验。县级检验站主要开展轧花分级包装及一般的快速检验项目。乡镇级质检站主要开展棉花杂质、异物等简易项目的检验,并为县级以上质检机构提供相关服务。质检中心要逐步实行对皮棉的逐包检验,最终实现与国际的接轨。继续进行主产棉区主栽棉花品种的纤维品质和种子质量抽查,建立质量公报(通报)发布制度。并以120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基地)为跟踪检测对象,每年进行1~2次棉花种子与纤维品质的跟踪抽查,定期发布质量公告。通过抽查,一方面了解棉花种子与纤维品质的质量状况与行业水平,其次也是起到对品种的对比与筛选作用,为推荐优质品种提供依据。同时,还是发现和树立名牌产品与名牌企业的根据。   (四)建立例行质量监控制度。即对棉花生产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包括对产地环境条件、种子、水、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投入品的检测,整个生产加工过程中病、虫害、旱、涝等逆境条件发生与防治情况等。使每一个生产要素与环节都记录在案,有源可溯。   (五)积极推行先进的质量管理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形式。开展全国棉花品种普查,通过对比分析,筛选和推荐高产优质、各项品质指标协调的适合不同生态区域的棉花优质品种。在适宜的地区大力推广抗虫棉、杂交棉。加大对棉农的技术培训,使标准生产与全程质量控制深入民心。推广应用高效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节能降耗,减少对棉花产品和环境的污染。(全文完)(新华社提供,未经许可 严禁转摘)

1  
阅读数量(568)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原料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