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原料专区 >正文

棉花质量安全推进计划(2003-2007年)(一)

来源: 发布时间:2003年07月22日
农业部近日制定出台的《棉花质量安全推进计划(2003-2007年)》主要内容如下:  棉花质量主要问题  1.类型单一,匹配性差。多年的研究表明,我国陆地棉的纤维长度主要集中在28-30mm,比强度主要集中在20-22cN/tex,马克隆值主要集中在4.3-4.9范围。这样的棉花能满足纺32-40支中支纱的需要,但缺乏长度在31mm以上,比强度在25cN/tex以上,马克隆值在3.7-4.2之间的纺60支以上高档纱的棉花。同时,也缺乏长度为25-27mm的棉花,这样的棉花是纺低支纱(如牛仔布纱)的原料。目前,国内纺织业纺60支以上的棉纱所用的棉花主要依赖进口,纺低支纱则只能长棉短用,既浪费资源,又增加了纺织业的成本。另外,我国虽有一些棉花单项品质指标较好,比如长度在30mm以上,但比强度却较低,马克隆值较高,即所谓匹配性差,只能按低品质指标的棉花使用。因此,目前我国的棉花还难以满足纺织工业的多种需求。相比之下,美国、印度等国的棉花纤维长度、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分布要宽得多,匹配性也好一些。  2.品质混杂,一致性差。我国棉花多乱杂现象相当严重,一个地区种植多个品种的情况非常普遍。在收购和轧花时,不同品种和不同品质的棉花混在一起,从而造成品质混杂。有时,一个棉包里面的棉花等级与品质就差别很大,给纺织企业配棉带来很大困难。  3.“三丝”问题严重。主要是在棉花收摘、收购、包装、运输过程中混入化纤丝、麻棕丝、毛发等异性纤维。由于“三丝”与棉纤维性质不同,在纺织印染过程中出现缺陷,严重影响纱与布的质量,尤其导致出口产品退货,给纺织企业造成巨大损失。“三丝”很难与棉纤维分开,许多纱厂专门设人挑拣,每年增加成本几百万元,也难以保证质量。因此,有的企业宁愿出外汇高价进口外棉,而不愿使用国产棉。  4.掺杂使假。个别棉花加工经营者受经济利益驱动,往棉包中掺入砖头、石块、废油、滑石粉、短绒、棉子壳等杂物,不仅给棉纺企业带来很大经济损失,有的还损坏棉纱设备,造成停产事故。  5.各生态区品质差异大。黄河流域棉区大都实行了棉麦套种,棉花播种时小麦尚未收获,小麦播种时棉花尚未充分吐絮,生育期难以保证,导致棉花纤维成熟度差。长江流域中下游棉区马克隆值偏高,纤维偏粗,上游棉区皮棉色泽较差,反射率低。西北内陆棉区生育期短,棉花比强度低。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使得我国棉花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与美国、澳大利亚、乌兹别克斯坦、埃及等国相比,国产棉在国际市场上往往处于较低价位。  另外,我国在棉花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和有毒有害的农药、激素等化学物质,这与当今人们喜欢回归自然,讲究“绿色”、穿得健康的观念是背道而驰的。分析还显示,国产皮棉中,还普遍存在着枯、黄萎病菌等检疫病害,对棉花的质量安全也是不利的影响。(新华社提供,未经许可 严禁转摘)

1  
阅读数量(207)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原料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