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棉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播报
——在全国棉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2011年9月29日)
同志们:
新的棉花年度已经开始。经国务院批准,今天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工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供销总社、农业发展银行八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召开全国棉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2010年度棉花工作,分析2011年度棉花形势,并部署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2010年度棉花工作回顾
在刚刚过去的2010棉花年度(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中,受棉花减产、纺织需求变化和国际棉价大起大落等因素影响,我国棉花市场出现了较大波动。国家通过加大储备棉投放力度,合理组织棉花进口,加快调运新疆棉,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市场运行趋于平稳,较好地保护了棉农利益,保障了纺织用棉需要。一年来,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努力,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保持棉花总量平衡。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7275万亩,比上年减少2%;棉花总产量597万吨,减少6%。根据新疆棉实际运出数量测算,棉花产量670万吨左右,同比减少约30万吨,减幅4.3%。2010年度,全国纱产量累计为2828万吨,同比增长7.1%,增幅比上年缩小9.5个百分点。由于棉花与替代品涤纶短纤的价差大幅扩大,纺织企业今年以来普遍减少用棉,增加化纤用量。全年度棉花消费1000万吨左右,比上年度减少60万吨;产需缺口约330万吨,减少30万吨。为弥补产需缺口,稳定棉花市场,国家采取了多项保供措施。一是去年8月份后投放储备棉100万吨,增加市场供应;二是把握节奏分三次发放2011年棉花进口配额360万吨,今年1-8月进口棉花169万吨,全年度进口258万吨,有效补充了国内资源;三是落实出疆棉花铁路运费补贴政策,及时组织调运新疆棉243万吨,保障了内地销区的用棉需要。
(二)加强市场规范引导。年度初期,受棉花减产、上市推迟及国际棉价大幅上涨影响,市场棉价快速上涨。一些投机资金借机炒作,部分棉区收购加工秩序混乱,企业无序竞争、争抢资源,放大了供需缺口,进一步推高了棉价。今年3月下旬,国内市场棉价一度高达31000元/吨,同比涨幅高达100%。针对这种情况,国家有关部门及时下发通知部署维护棉花市场秩序工作。为抑制期货市场过度炒作,有关部门协调郑州商品交易所提高棉花期货交易手续费和保证金标准,打击滥用交易权炒作行为,还组成联合巡查组赴新疆等主产区加强督促检查,查处游资炒棉、扰乱市场秩序等违法行为。产棉区地方政府组织发展改革、工商、质检、物价等部门加大市场和质量监管力度,重点加强对农村棉花经纪人管理和社会游资租厂或委托收购加工棉花情况的排查,引导棉花企业有序入市、理性经营。农业发展银行强化了资金监管和风险控制,棉花协会等行业组织加强了信息引导和行业自律。
(三)积极推进棉花质检改革。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和改革过渡期安排,有关部门和产棉区人民政府认真落实改革各项配套政策,进一步优化棉花加工业布局,完善仪器化检验体系和加工、物流设施服务体系,积极稳妥引导小包棉企业退出市场。截止今年8月底,已有2313家棉花加工企业按照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要求完成了技术改造,占规划数的96%;全国已建成87家仪器化检验实验室,检验能力达到530万吨。2010年度,经仪器化检验大包棉267万吨,比上年度增加5%。棉花仪器化检验结果提高了质量标识公信力,减少了贸易纠纷;大型和出口型纺织企业越来越多使用仪器化公证检验指标配棉纺纱,降低了成本。
(四)及时制定公布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在总结近年来棉花市场调控经验的基础上,为防止棉价大起大落带来生产的大上大下,有关部门及时研究保护棉农利益、稳定棉花生产的长效机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今年3月份棉花春播前公布了棉花临时收储预案,明确2011年度皮棉临时收储价19800元/吨。为确保棉农受益,预案规定实行皮棉收储价格与籽棉收购价格挂钩的机制。临时收储政策的及时出台,给棉农今年安排生产吃了“定心丸”。新的棉花年度开始前,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早制定并公布收储办法和交易规则,测算并公布籽棉收购参考价,安排收储库点,组织开展培训,为收储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有效地稳定了市场预期。
回顾近几年特别是上一年度棉花市场运行和调控工作,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要不断完善棉花调控机制,避免市场大起大落。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大宗农产品,又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如果棉花市场和价格波动过大,不仅影响纺织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也不利于保护棉农利益和促进棉花生产稳定发展。为防止棉花市场大起大落,今年国家把以往在主产区临时收储皮棉的措施常态化,建立了棉花临时收储制度,这是完善棉花调控体系、促进棉花产业稳定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要切实贯彻落实好这一政策,并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不断完善调控机制,确保棉花市场平稳运行。二是要继续落实“三加强”,切实维护市场秩序。2001年,国务院提出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在放开棉花市场的同时,要切实做到“三加强”(加强市场管理、加强质量监督、加强宏观调控)。近年来,有关部门和各地在这些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做了很多工作,但棉花加工能力过剩、小轧花机土打包机非法加工、混等混级收购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棉花流通秩序混乱、企业无序竞争的情况仍比较突出,这不仅扭曲价格信号,加剧市场波动,而且不利于提高我国棉花质量和纺织产品竞争力。良好的市场秩序是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和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今后要通过进一步明确责任、完善制度、创新方式、强化监管,继续在“三加强”方面下更大功夫,切实取得成效。三是要增强企业市场风险意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棉花供求和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一定程度的波动难以避免。在上个年度,一些企业盲目抬价抢购,有的企业在组织进口时对市场风险估计不足,造成了棉花降价后企业经营的困难。这些教训警示涉棉企业,一定要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增强抗风险能力,积极有效利用相关避险工具,做到理性稳健经营。
二、2011年度棉花工作面临的形势
近一个时期,我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对2011年度棉花市场形势进行了多次分析和研究,并组织联合调查组到棉花主产省区进行了调研。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对2011年度棉花市场形势有以下几点基本判断:
(一)棉花供给增加。一是国内棉花丰收。受上年度籽棉收购价格上涨、棉农收益大幅提高和国家出台临时收储政策稳定市场预期的影响,今年棉花播种面积增加。据农业部门最新调查,预计今年棉花种植面积7780万亩左右,同比增长4.7%。初步估计,产量约在720万吨。农业部门加强生产指导,在主要产棉区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加上今年各主产区气候基本正常,棉花长势良好,单产将高于上年水平。如近期不出现灾害性天气,有望获得较好收成。二是国际市场资源状况好转。据有关国际组织最新预测,2011年度全球主要产棉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棉花产量2691万吨,比上年度增加205万吨;消费量2472万吨,增加35万吨;期初库存906万吨,增加42万吨。全球棉花产大于需219万吨,加上库存水平有所增加,供求关系明显改善。
(二)棉花需求基本稳定。目前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我纺织出口竞争压力加大,再考虑到人民币升值、资金紧张、生产成本上升和化纤替代增加等因素影响,纺织生产和出口增速可能放慢,棉花需求不会出现明显增长,产需缺口也将比上年度有所缩小。
(三)棉花市场能够保持平稳运行。从供求关系看,由于国内棉花供需矛盾缓解,国际棉花资源量增加,通过有效利用国际市场资源,能够保持国内棉花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从政策层面看,临时收储政策的出台,为国内棉价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继续实施出疆棉运费补贴政策,并将补贴标准由400元/吨提高到500元/吨,有利于提高企业调运新疆棉的积极性,促进棉花资源在区域和结构上的平衡。目前,新棉已陆续上市,各地棉花购销价格稳中有升,近期已回升至20000元/吨左右,市场运行基本平稳。2011年度棉花工作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新棉集中上市期棉价面临一定下行压力。受棉花增产预期、近期纺织需求不旺、国际棉价下跌等因素影响,棉花企业入市比较谨慎,部分棉区特别是新疆棉区新棉集中上市期间有可能出现价格回落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要防止出现“卖棉难”和企业收购籽棉时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二是收购资金偏紧。受货币政策紧缩及纺织市场不景气影响,今年投入棉花收购的纺织企业预付款、社会资金及商业银行贷款可能减少。三是棉花市场秩序仍需进一步规范。四是稳定棉花生产的难度加大。种棉费工费时,生产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比较效益仍然不高,对稳定棉花生产的不利影响日益突出。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