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丝绸专区 >正文

探访广西忻城县做强桑蚕业促农增收秘诀

来源: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6日

  “山这么青,地这么绿,农家这么漂亮,哪有贫困的迹象!”9月20日,自治区政府在忻城县召开广西“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启动仪式暨产业扶贫现场会,与会人员对北更乡犀牙村附近的新农村美景赞叹不已。

  然而,忻城县的穷确实是出了名的,恶劣的自然条件,使贫困如影随形。作为全区28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全县41万人约九成生活在怪石嶙峋的大山里,北更乡还曾被前来考察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喻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自八七扶贫攻坚以来,忻城县就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探索,先后发展种植了木薯、水果等品种,但始终没有形成产业化,走了不少的弯路。

  经过长期的实践,现在忻城县已逐渐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农业发展模式,即在土地相对肥沃的乡镇发展甘蔗生产,在大石山区则种桑养蚕。如今,该县桑园面积发展到20.9万亩,农民人均蚕茧收入达到1538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半壁江山”。

  “示范带动、企业支撑、信贷支持‘三大法宝’发挥了大作用。”谈及忻城桑蚕业“换挡加速”的秘诀,忻城县委书记谢大研一语道破天机。

  示范引路添动力

  去年国庆节,古蓬镇枝林村蓝建民夫妇到来宾市吃喜酒。坐车路过隆光村时,他们被窗外绿油油的千亩连片示范桑园所吸引。种了半辈子玉米和黄豆的夫妇俩于是狠了狠心,“改行”!吃完喜酒一回到家,妻子覃春香就直接前往宾阳县亲戚家学养蚕,丈夫则直奔镇政府联系要桑苗。今年开春他们种上了2亩桑树,目前已卖了8批蚕茧。笔者问他们的收入情况,夫妇俩后悔地说:“早两年种桑,我们就有楼房住了。”

  喊破嗓子不如示范带动。近年来,忻城县在北更乡的犀牙、红渡镇的矮山、城关镇的隆光等村屯分别建立的3000亩标准化示范园区发挥了巨大作用,带动了一批又一批农民的种桑积极性。

  为了全面提高种养水平,提升蚕茧质量。该县分别在城关镇加仁村建立了1000多亩种苗供应基地,在城关镇板河村建立省力化养蚕示范基地,在北更乡塘太村建立抗青枯病示范基地,还建设小蚕共育室示范点110家,推广方格簇520万片。北更乡韦永先养蚕五年,所有土地已全部种桑,成了买粮食吃的农民。望着蠢蠢欲动的蚕宝宝,韦永先感慨地说:“政府做好示范引导,我们农民才能放开胆子大干。”

  龙头企业作支撑

  在人们的印象中,菇类的生产要以稻草为原料。然而,在红渡工业园区村姑农业投资发展公司的厂房里,十多种菇类却是用桑杆当原料。

  忻城每年产出近35万吨优质桑枝,为桑杆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料资源。

  为实现桑蚕业产业链延伸,提高桑蚕附加值,忻城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4家规模以上的蚕丝制品深加工企业,实现年加工干茧3000吨,带动丝棉被生产企业12家。去年,还引进了广西村姑农业投资发展公司桑杆食用菌工厂加工项目。多家企业的成功引进,不仅解决了当地蚕茧的销路问题,还使桑杆得到了综合利用,为农民稳定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难怪农民都说:

  “现在种桑养蚕样样赚钱。”信贷支持“不差钱”

  产业要发展,资金是保障。在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过程中,为解决贫困农户资金投入不足和缫丝龙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问题,忻城县把实施信贷扶贫当成重要工作。近年来,共协调银行、信用社发放到户贴息扶贫贷款本金3000万元,贴息资金150万元,解决了6000多户群众在桑蚕产业扶贫开发中资金投入困难问题。去年,光在北更乡就发放了500多万元小额信贷扶贫资金,解决了150多位农户的燃眉之急。

  “厚此”不能“薄彼”。金融部门还向缫丝龙头企业发放贷款本金700万元,贴息资金21万元。“企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银行的信贷支持,信贷支持为桑蚕产业项目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望着车间里银丝飞舞、一片生机勃勃的繁忙景象,瑞龙缫丝厂夏老板感慨万分。

  “只有把产业发展了,老百姓才能长期脱贫致富。”忻城县县长李朝晖表示,在“十二五”时期,该县将继续坚持“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产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积极推进桑蚕综合循环利用,把桑蚕产业做成效益环保型产业,为大石山区群众早日奔上小康富裕之路而努力奋斗。


1  
阅读数量(42)
分享到:
 更多关于 丝绸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