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丝绸专区 >正文

养蚕神话是如何创造的?——解读桑茧业发展的“象州模式”

来源: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6日

  近年来蚕茧价格一路走高,去年,广西来宾象州县全县有桑园面积22.7万亩,养蚕75.1万张,产鲜茧2.76万吨,总产值8.9亿元。该县目前约有15万蚕农,去年仅养蚕一项,蚕农的人均年收入为5933元。这是该县近十年种桑养蚕史上蚕农收入的最高值。究其原因,其中不仅有国际丝价的“远程”推动,还有象州先天优势的发挥,更有当地蚕农执着的坚守。

  象州养蚕地理优势明显

  象州县农业局蚕业服务站站长潘家宽告诉记者,蚕的最佳生长温度为27-28℃。地处大瑶山西麓的象州县,种桑养蚕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该县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县年平均气温20.8℃,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显着的湿润农业气候带,全年有7个月的养蚕期。另外,象州北边紧靠金秀,得到大瑶山泉水的间接“滋润”,且该县年平均降雨量为1314.3毫米,雨水充足,这是桑树生长不可缺少的条件。

  象州县发展桑蚕业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经过近20年的缓慢前行,直至2000年以后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据了解,2000年该县全县桑园面积只有0.5万亩,仅一年后,桑园面积就扩展到了3.7万亩。此后,象州县的桑蚕业发展一发不可收拾。去年该县种桑面积已增至22.7万亩,今年又增加了1.3万亩。 自2008年以来,该县人均有桑面积达全区第一位,桑园总面积和产茧量均居全区第二位,成为广西重要的蚕茧生产基地和“东桑西移”的首接区域,桑蚕产业成为该县的主导产业之一。

  小蚕共育显现“软”威力

  据该县农业局工作人员介绍,种桑养蚕收益在所有经济作物中算是比较高的,但却是“耗人”的体力活,这也成为扩种增收的“短板”之一。而且,只靠扩种来提高产量的效果十分有限,桑蚕业的大发展不能靠“硬”办法,就只能进行“软”升级了。

  据了解,除了加强培训、提高种养技术水平、大力推广蚕桑新品种等保障措施外,自2006年起,该县大力推广小蚕共育技术(此技术具有省力、防病、高产、增效的好处),加强小蚕共育管理成为该县桑蚕业大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近日,记者来到该县罗秀镇良种示范场。在这个示范场小蚕共育室里,软硬件都比较规范,全场约25名工作人员,每个月育出两批共600张蚕,出生率也能保证在95%以上,生产效率明显高于家庭式育养。按蚕农普遍从四龄养起算,加上前后消毒时间,养殖周期为20天左右一批。这样,家庭式育养所需的40天一个周期就可以养两批。而且,四龄后的蚕好管理,农民省力,可以多养一些,这些都推动了茧蚕产量的提高。

  此外,推广小蚕共育技术以后,蚕农以一张蚕的价格拿到的蚕数是原来的1.5倍,在增产的同时也使得蚕农收入得到保障。据了解,该县目前共有小蚕共育室298个,全年可共育小蚕约65万张,占全县养蚕量的90%以上。

  桑蚕加工企业的“推手”作用

  众所周知,产销通畅是推动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蚕茧作为初级农产品,同样需要顺应市场的调节,只有保证生产出来的蚕茧销售通畅,才能助推养殖发展。于是,象州县积极引入蚕茧加工企业就显得尤其为重要了。

  广西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树林告诉记者,该厂属浙江丝绸之路集团,2007年响应国家“东丝西移”的政策号召,来象州建厂。他说,吸引他来此投资金的原因有三:一是象州蚕茧业的发展势头很足,后劲很强,利于长期投资;二是在原产地建厂可以减少蚕茧运输费用;三是当地劳动力充足且成本低。

  “蚕茧从养殖到加工生产,这条线上的所有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张树林说,这其实是一种双赢的模式。茧价上涨,蚕农急于将茧出手,市场供应充足。今年以来,他们已经收了300多吨干茧,按一吨鲜茧经过烘烤可得0.38吨干茧算,截至目前,仅一家公司就消耗鲜茧近1000吨。

  收购后库存是另一方面。象州县6家蚕丝加工企业目前共有45组生产线,按每组每天可产90公斤白丝、3.05吨干茧可以抽出一吨丝算,每天全县生产白丝所耗鲜茧量约为34.3吨,这样边存边耗“双管齐下”,使得收购更加顺畅,在加工厂与蚕农之间也形成了互动的“良性循环”。

  据了解,象州县生产的生丝级别已由原来的2A级以下普遍提高到4A、5A级,部分达到6A级。然而,目前的蚕茧加工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白丝的附加值较低,所以,积极推进桑蚕产业化经营––拉长桑蚕产业链、做强做大桑蚕生产基地和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带动能力,一直是该县蚕茧业发展的重点。张树林最后表示,今年下半年,他计划借着今年蚕茧高价的东风,将生产线增至20组。而该县也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将全县蚕茧加工的生产线扩至60组。

  蚕农“守得云开见月明”

  象州县蚕业的崛起,对巩固我国茧丝绸业在国际上的主导地位,对促进我区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去年一年,我们镇仅桑蚕养殖一项,产值就达到一亿元。这在几年前是很难想象的。”该县中平镇农技推广站站长覃庆福告诉记者。

  而种桑养蚕的起起落落,寺村镇岩口村委三界村村民吴永茂深有体会。吴永茂有着20多年养蚕经验,现在与妻子一起种着近八亩的桑树地。他说,这么多年来,也有想放弃的时候,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坚持,所以才“守得云开见月明”。

  吴永茂告诉记者,其实,2008年他的种桑面积就已经达到6亩的规模。当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茧价大幅度下跌,最低价仅7元/公斤,连本都收不回来,蚕农积极性严重受挫,有些用水田种桑的蚕农开始挖桑改种。但他坚持下来了,因为,十几年里他经历过几次蚕价大起大落,经验告诉他,价格的低谷不会持续太久,一旦改种了别的,要想再种桑树,还得经历一年才能“恢复元气”。权衡利弊后,他采用了保守做法应对––原有桑树种植面积不变,减少投入,同时减少养蚕量。

  该县农业局数据显示,从2008年低谷至2009年的反弹,近一年时间里,该县大多数蚕农和吴永茂一样选择了坚守。

  据了解,2009年该县采取措施开展大量的宣传发动工作,同时,农业局、扶贫办、科技局等部门及时调回桑苗免费发放给蚕农种植,使全县的桑园面积仍保持在21.7万亩,比2008年增加0.1万亩。

  据介绍,吴永茂去年养蚕12张,由于他家的桑叶多,所以每张蚕有50公斤的产茧量,按去年平均32元/公斤茧价来算,仅养蚕一项年收入就有近两万元。吴永茂说,不算人工,其中70%为纯收入。和吴一样有好收成的蚕农不在少数。

  获得了好收成,今年,吴永茂又扩种两亩桑树地。目前蚕茧收购价平均为44-45元/公斤,比去年最高价还要高出8元/公斤。他说,今年形势好,养蚕量应该能达到15张以上,争取年收入达到3万元应该不难。


1  
阅读数量(977)
分享到:
 更多关于 丝绸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