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今年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取消后,棉花内外价差将逐渐缩小,纺织企业将会从棉花价格的回落中受益。随着国内棉花贸易的日益活跃,棉花期货市场也将被重新“激活”。
继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启动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之后,在国务院新闻办22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对此进行了重申。该政策意味着棉花等市场的收储政策将逐步终结,直补政策推行的“靴子”即将落地。市场人士认为,随着棉花市场定价机制的恢复,国内外棉花价差长期维持在3000—5000元/吨的不合理状况将逐渐得到改善,长期困扰国内棉花产业发展的问题将得到缓解甚至解决。
收储收出国内畸高棉价
2011年,我国政府在棉花市场开始实施临时收储政策。此后,随着收储价格的不断上调,国储棉库存日益庞大,国内外棉市价差逐渐扩大。与此同时,进口棉花、棉纱凭借显著的价格优势大量涌入国内市场,难以获得进口配额、成本高企的国内中小型纺织企业纷纷停机或倒闭,即便是拥有进口棉资源的大型纺织企业也仅是苦苦支撑。另外,国内棉花种植面积和价格近年来也出现了较大波动。
“棉花收储政策实施的第一年,国内棉市购销较为活跃,但第二年收储政策的负面效应就显现出来了。”银河期货棉花分析师陈晓燕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一方面,现货市场可供流通的棉花尤其是高等级棉严重减少,导致棉价直线上涨,让下游的纺织服装企业苦不堪言。另一方面,郑棉期市流动性也受到制约,日均成交量从数百万手快速降至数万手。
徽商期货分析师王树飞介绍,当前三级棉花国内外价差仍在3000—4000元/吨,棉市收抛储政策严重扭曲了棉花价格的形成机制,“不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办事是造成内外棉价悬殊的主因”。
“成本高企使得中国棉纺行业国际竞争力下降,产能加速外移。”国泰君安期货分析师刘上青表示。
“在国内棉价高企而纺织业需求低迷的情况下,出现了棉花加工企业将入储作为最重要销售渠道的‘怪相’。”万达期货棉花产业事业部总经理张闻民对记者表示,2013/2014年度储备棉期末库存量估计有1000万—1100万吨,棉花收储库存的越积越大浪费了巨大财力。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