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环保 >

制革工业污泥中Cr3 的回收试验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09年03月27日

制革工业污泥中Cr3 的回收试验

摘要:对制革工业污泥中cr回收与再利用进行了试验。试验表明:cr的总回收率的高低主要决定于 cr3 的氧化是否彻底,在n(h2o2):n(cr3 )为7.5,ph=10,温度为60℃以及反应时间为30min的条件下,污泥中 cr3 氧化率接近90%,总回收率可以达到 80%以上。

关键词:制革污泥 污泥处理 金属铬 铬回收

a test of recovery of cr3 in sludge from tanneries

abstract:the recovery and reuse of cr3 in the sludge from tanneries were tested.the results showed:the total recovery rate of cr3 depended largely on whether the oxldation of cr3 was suffcient or not.when n(h2o2):n(cr3 )was 7.5,ph=10,temperature was 60℃ and reaction time was 30 min,the oxidation rate of the cr3 in the sludge was close to 90% and the total recovery rate was over 80%. 

 key words:sludge from tannery;sludge treatment;metal chromium;chromium recovery 目前,铬躁法广泛应用于皮革工业。因此,cr3 是这类工业所排放的废水和污泥中的主要污染物质。在制革工业污泥中cr3 的质量比可以达到 1500 mg/kg[干污泥][1-3]。表1为某制革厂污泥干化场污泥的

采样分析结果。目前,对于这类污泥主要是采用填埋的处理方法,但由于污泥产量大,填埋处理需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同时还存在潜在的污染。所以,对这类污泥中cr元素的回收与再利用显得十分紧迫。

1 试验流程

图1所示为cr回收的试验流程。首先,在室温条件下,将污泥搅拌均匀,用硫酸调节ph值到1,停留12h,使污泥中的cr3 充分溶解。经过滤后得到提取液,提取液中主要阳离子的质量浓度见表2。将提取液的ph值调节到10,用双氧水将提取液中的cr3 氧化,之后将提取液的ph值调节到7-8之间,使混合液中fe3 和al3 沉淀下来,过滤后将其去除。此后经过na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将ca2 和mg2 去除,将最后得到的cr2o72-经过so2还原后就可以获得制革工业所需要的化学原料cr(oh)(h2o)5so4。

在初步试验和对比试验中使用的配制水样中cr3 的质量浓度均为 1000 mg/l,采用三价铬盐加蒸馏水配制而成。在对比试验中,又分别加入fe3 ,al3 ,ca2 ,mg2 ,将所得到的结果与不加任何其它阳离子的配制水样中cr3 氧化结果相比较以评价提取液中所存在的fe3 ,al3 ,ca2 ,mg2 ,对cr3 氧化过程的影响。

表1 污泥的组成


元素

采样1

采样2


ω(cr3 )

4.6

4.2

&omeg

a;(fe3 )

2.4

1.2

ω(al3 )

0.2

0.15

ω(mg3 )

0.5

0.3

ω(ca3 )

4

3.3


注:污泥含水率在60%-70%之间。

表2 提取液中主要阳离子的质量浓度 mg·l-1


ρ(cr3 )

ρ(fe2 )

ρ(al3 )

ρ(ca3 )

ρ(mg2 )


1160

250

600

530

116


2 cr3 氧化 为了确定 cr3 氧化过程的基本参数,我们首先以配制水样为试验对象对温度(θ),ph值,反应时间(t)以及投加的n(h2o2)与n( cr3 )之比(r)对cr3 氧化率的影响做了初步试验。试验表明:在θ=60℃,t=30 min,ph=10,r=1.5的反应条件下,取得的氧化率为83.4%。有关试验结果分别参见图2和图3。从这些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θ,r,ph值对 cr3 的氧化过程影响较大。 cr3 氧化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2cr(oh)2 +3h2o2+8oh- → 2cro42- +8h2o 因为在ph=10的条件下, cr3 以cr(oh)2 络合物的形式存在[-2],另外,反应器中 cr3 的质量浓度远远大于其在该状态下的饱和溶解度,所以会有cr3 的深沉物质生成,使得氧化率就需要延长反应时间和提高反应温度。

在初步试验所取得的数据基础上,我们以θ=60℃ ,t=30 min,ph=10,r=1.5为反应的基本条件对提取液中的cr 3 进行了氧化试验。在该反应条件下仅获得了60%的氧化率。但是,进一步试验表明:提高n(h2o2)与n(cr3 )的比值r,可以取得较高的氧化率。相关试验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r时的cr3 氧化率


序号

r=7.5(提取液)

r=1.5(配制水样)


1<

89.3

82.4

2

88.3

83.0

3

88.8

84.4

4

89.3

84.0

平均

89.0

83.4


注:θ=60℃ ,t=30 min,ph=10

为了解释在取得相同氧化率的前提下,在对提取液的氧化过程中需要较高氧化剂h2o2投加比 r的原因,我们对提取液中fe3 ,al3 ,ca2 ,mg2 对氧化进程的影响做了对比试验。结果发现:fe2 和mg2 的存在是导致在氧化过程中h2o2 投加比过高的主要因素。由于在调节提取液的ph过程中,fe2 和mg2 能够和cr2 形成比较难溶解的某种络合物,使整个氧化进程减缓,导致氧化剂的投加比较高[4]。有关对比试验的结果见图4。

在不同的 n(fe2 +mg2 )/n(cr3 )值(n)以及采用不同r值的情况下,cr3 氧化率的试验结果见表4。表4中的试验数据对氧化过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根据所要取得的氧化率以及提取液中的n值确定h2o2的最佳投加比r。

表4 fe2 和mg2 化率的影


r

cr6 产率/%


0.25

7.5

90

0.3

7.5

88

0.5

6

85

0.6

10.5

83


注:θ=60℃,t=30 min,ph=10,n=n(fe2 +mg2 )/n(cr3 )。

3 其它离子的去除 经过氧化后提取液中还存有其它金属离子,这些离子包括:fe3 ,al3 ,ca2 ,mg2 以及其它微量的金属离子。所以,要回收cr还需要将这些离子去除。实验室试验和相关研究报道都表明:其它离子的去除比较容易,而且这个阶段的效率高,所以这个阶段不是影响总回收效率的关键阶段[5]。 为了去除fe3 ,al3 应首先将混合液的ph调节到7-8之间,使fe3 和al3 以沉淀的形式存在,通过过滤的方法(20-50目滤料)将其去除。值得注意的是要想完全去除al3 ,过滤之

前需将混合液在ph=7-8,温度为60℃的状态下,停留30 min。经过过滤处理后,滤液中还存有的ca2 ,mg2 以及其它微量的金属离子。这些金属离子可以通过na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将其去除。经过离子交换后ca2 ,mg2 离子可以降低到检测不到的水平。

4 cr的回收

经过以上处理后,就可以得到较纯的cr6 ,在酸性以及接近中性的情况下cr以cr2o72-的形式存在。由于制革工业中所需要的是三价铬的碱式硫酸盐,因此需要将所得到的cr2o72-进一步还原。以so2为氧化剂可以将其还原为三价铬的碱式硫酸盐[1-2],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cr2o72-+3so2+11h2o → 2cr(oh)(h2o)5so4+so42- 在室温且稍过量投加so2的条件下,上述反应可在短时间内完成。

5 结论

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 ①通过该流程,污泥中cr的总回收率可以达到80%以上。 ②cr的总回收率与cr3 氧化是否彻底有很大关系,而 cr3 氧化主要受提取液中n(fe2 +mg2 )与n(cr3 )之比的影响,当提取液中n(fe2 +mg2 )与 n(cr3 )比小于 0.25,cr的总回收率可以接近 90%。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r a.essentiality of chromium in humans[j]. sci total emvir,1989,23(1):75-81. [2] beecari m, campanellla l caldarelli e. chromlum recovery fromtennery sludge by incineration and acid extraction [c]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metals speclation,separation an

d re-covery.1990,24(5):587-602. [3] g macchi.a study on chromium recovery [j]. water reseach,1991.25(3):1019-1026 [4] aoki t,munlmori m. recovery of chromium(ⅵ)from wastewaters with irom(ⅲ)hydroxide-i [j]. water researh,1982,16(4):793-796.

[5] 石国乐,张凤英. 给排水物理化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158-164.


1  2  3  4  5  6  7  8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