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40%的纤维在我国加工,我国的纺织品加工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一。不过,巨大的产业规模带来的环保、能耗问题,成为横在纺织业发展道路上的“一道坎”。如何攻克这个难题?东华大学奚旦立教授和他的团队通过多年努力成功研究出了“印染废水大通量膜处理及回用技术”,不仅填补世界空白,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还将此技术推广至企业,为企业节约费用近7000万元。
上世纪90年代初,年逾五十的奚旦立和他的团队开始从事此项技术研究。“纺织业最大的‘坎’就是环保。在我国39个工业行业中,纺织排污量排第4位,其中印染废水占80%,而回用率却小于10%,是所有行业最低的。”减少污染物,提高回用率,这两点成为奚旦立立项研究“印染废水大通量膜处理及回用技术”的两大目标。
如何减少污染?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减排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COD是评价水体污染的综合性指标,国际上对于印染行业设立的COD标准是每升水150毫克,而我国设定的标准更为“严格”——每升水100到80毫克。对于这一标准,奚旦立直言“难度相当大”,“大通量膜”技术就是为了攻克这一难题。
所谓“大通量膜”,简言之就是用于过滤印染废水,减排COD所采用的孔径较大的膜。不过,这么简单的一句表述花去了奚旦立近20年的研究时间。“国外在处理印染废水时,一般不用膜技术,较多采用活性炭吸附,但是后者成本较高,我国大规模的纺织工业显然承受不起。”奚旦立介绍说,如果要使每升水的COD从100毫克降低到80毫克,活性炭吸附的要价大约是膜的两到三倍。
既要减排环保,又要
奚旦立和他的团队走上了技术向产业化转化的道路。江苏倪家巷集团有限公司从2002年起运用“大通量膜”技术,节资效益达562.5万元,削减COD24300吨。目前,它的COD为60毫克/升,相比国家标准,属“超额”完成。如今这一技术已经在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等地区的21家企业应用。近三年,减排COD约16万吨,节支近7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