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紧密纺 >

国内紧密纺技术评述

来源:中国纺机网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3日

国内紧密纺技术评述

近年来,国外的紧密纺技术已逐步进入成熟的应用期,并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德国、瑞士、意大利、日本的纺机制造商们都在竞相角逐中国的紧密纺技术用户市场。虽然国内也有一些棉纺企业不惜重金引进国外的紧密纺细纱机或是对现有的传统环锭纺细纱机进行紧密纺纱技术的改造,但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昂贵的投资成本实在很难承受。

国外紧密纺细纱机的价格明显太高,这给国内企事业单位研发适合国情又价格低廉的紧密纺技术带来了机会。因此,在密切跟踪国际先进水平的同时,国内业界也开始研发适合我国国情、国内纺织企业易于和能够接受的紧密纺纱技术,包括大、中、小型和民营的纺机、纺器生产企业,纺织院校和科研单位,甚至一些纺纱科技人员,都在为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档紧密纺技术而努力,并致力于使之尽快商业化。

4.1.1国内紧密纺的研究简史

从2002年始,国内对紧密纺技术的研究才真正起步,并不断深入,目前已取得一些实质性的成果,积累了部分经验。到2004年的北京纺机展时,共有十几家国内公司展出了各自的紧密纺样机或装置,其中的部分公司还声称拥有自己的紧密纺专利技术。这与两年前无一家国内紧密纺厂商参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时,紧密纺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机械式紧密纺装置的出现,既开辟了紧密纺技术的新思路,也为国人制造低成本的紧密纺技术提供了新的参考。紧密赛络纺、紧密包芯纺、紧密包芯赛络纺等紧密纺延伸技术也相继推出,进一步开阔了国内研究人员的视线,也拓宽了紧密纺产品的应用领域。紧密纺技术的持续升温,国内有实力的纺织企业都纷纷紧跟形势,抓住时机,或寻求紧密纺技术改造,或直接引进紧密纺设备技术,或全力研发自己的紧密纺技术,大手笔、大投入,颇有万马奔腾之势。

然而,一年后的2005年上海国际纺机展上,在国内众多参展商中,展出紧密纺细纱机的仅有马佐里(东台)纺机有限公司、上海二纺机等寥寥几家公司。

这与2004年十多家国内厂商同台打擂形成了巨大反差。究其原因,首先,是对紧密纺技术认识不足,认为紧密纺技术不是高技术,没什么难度,匆忙上马。殊不知,对紧密纺工作原理的了解,并不等于对紧密纺技术的了解;其次,是制造技术不过关,质量不高,即使是明了紧密纺技术,也未必能制造出来高品质的紧密纺整机设备或其关键件。例如,吸风管的设计、结构、工艺和质量等达不到要求;集聚圈容易堵塞、不耐用、不耐洗等;再次,是国内细纱机的摇架、罗拉、钢领、钢丝圈、胶辊等原有专件产品的质量差异大,对紧密纺机构也带来负面影响,致使整套紧密纺系统缺乏稳定性、可靠性和应当具有的集聚效果;最后,是国内紧密纺纱线及其制品的市场尚未建立起来,价格上不去,影响了紧密纺技术的推广。这样,就使许多选购了国内紧密纺装置或配件的纺织企业不得已将其又纷纷退回出售厂商。当初只凭热情选择了紧密纺的部分企业,虽然顺利生产出紧密纺产品,但苦于一时找不到紧密纱的销路,没有打开紧密纺产品的市场,也不得不偃旗息鼓。

但,这不是紧密纺技术的过错。紧密纺依然是未来纺纱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国内对紧密纺的关注并没有减弱,研发仍在继续,并且,经过前期的开发研究,国内纺织企业和纺机生产厂商对紧密纺技术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紧密纺的应用推广也越来越理智。许多企业正在努力将紧密纺技术存在的问题逐个地认真解决,以冷静的头脑、踏实的工作去探索攻克紧密纺技术的难题,以积极的态度寻找成功推广紧密纺产品的路径。紧密纺技术前景一片光明。

4.1.2国内紧密纺的研制现状

目前,国内对紧密纺的研究正处于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共同推进的阶段:一方面,国内纺织企业对国外紧密纺技术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紧密纺在纺纱过程中的应用效益已经显现,紧密纱对后续产品的应用价值也被证实并被纺织业界认可;另一方面,国内紧密纺设备的现实需求也大量存在,审批立项的项目不断;再有,部分纺机厂

正在努力攻关相应的紧密纺技术,已有几家纺机厂成功研制出不错的紧密纺装置或专件,同时,紧密纺产品的市场也正在被打开。

紧密纺技术的先进性、产品的高附加值对纺织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升级或改造者众多。从模式上看,我国纺织企业应用紧密纺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全程引进紧密纺技术整机的模式,例如新疆溢达、山东鲁泰等企业均是引进瑞士立达公司的紧密纺整机,并与其从瑞士立达公司全套引进的清梳联、并条机和粗纱机流水配套;二是在原有纺纱机上加装紧密纺装置的模式,例如无锡第一棉纺织厂无锡第二棉纺织厂、安徽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余姚华联纺织有限公司等企业,则选择了引进紧密纺关键设备,在普通国产细纱机上改造为紧密纺细纱机。

国内业界厂商在这两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深入研究。紧密纺整机的研制单位及其研究成果的具体情况参见表4—1。紧密纺关键件的研制单位、个人及其研究成果的具体情况参见表4—2(表4—1、表4—2中的研究内容分类并不严格,仅供参考;多项专利申请的“已授权”包括部分专利申请授权,部分专利申请没有授权;表4—2中的专利申请基本为实用新型)。

表4—1国内推出紧密纺整机的单位及其研究成果

<

序号

单位

研究成果

专利申请

备注

1

上海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

EJM971型紧密纺细纱机

已授权

多项

2

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JWFl530型紧密纺细纱机

已授权

多项

3

浙江泰坦股份有限公司

TJF-8566型紧密纺细纱机

已授权

东华

4

浙江日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RFCS510型紧密纺细纱机

已授权

多项

5

山西鸿基实业有限公司

SXFl588型紧密纺细纱机

已授权

6

宁波德昌精密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DCⅢ一129型紧密纺细纱机

已授权

多项

7

河北天圣机械工业有限公司

TH598型紧密纺细纱机

已授权

多项

8

马佐里(东台)纺机有限公司

DTMl49型紧密纺细纱机

已授权

多项

9

浙江凯灵纺机公司(原4806厂)

ZJ1298型紧密纺细纱机

10

山西贝斯特纺机公司

BS516型紧密纺细纱机

11

江阴市华方新技术科研有限公司

HFJA506型紧密纺细纱机

12

上海纺织机械研究所

KJF型紧密纺装置

已授权

多项

13

浙江新亚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XY3518型紧密纺装置

14

安徽铜陵市松宝机械有限公司

紧密纺装置用于麻纺细纱机

已授权

多项

15

山东日照裕华机械有限公司

磁力紧密纺装置

已授权

16

山西佳信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JF1526型紧密纺细纱机

17

山东同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JFA型紧密纺细纱机

已授权

表4—2国内研制紧密纺关键件的单位、个人及其研究成果

序号

单位/个人

研究内容

专利申请

备注

1

上海市纺织机械研究所

集聚圈

已授权

多项

2

无锡集聚纺织器械有限公司

集聚圈/吸风管

已授权

多项

3

宁波德昌精密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集聚圈/吸风管

已授权

4

浙江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集聚圈

已授权

5

东台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吸风机构

已授权

6

河北天圣机械工业有限公司

吸风管

已授权

7

上海市新型纺纱技术开发中心

机械集聚机构

已授权

8

榆次正晋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吸风集聚机构

已授权

9

山西经纬合力机械制造公司总厂

吸风集聚机构

已授权

10

山西榆次沪晋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吸风集聚机构

已授权

11

河北太行机械工业有限公司

机械集聚机构

已授权

12

新疆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吸风管

已授权

13

东华大学

吸风集聚机构

已授权

多项

14

南通大学

吸风集聚机构

已授权

15

郭世平

机械集聚机构

已授权

16

陆宗源

集聚圈

已授权

17

孙志国

吸风集聚机构

已授权

多项

18

陈破平

吸风集聚机构

已授权

多项

19

张晓方

吸风集聚机构

已授权

多项

20

倪远

吸风集聚机构

已授权

多项

21

刘志样

机械集聚机构

已授权

从紧密纺结构形式看,国内对气流集聚型紧密纺的研究比较充分,目前已进入实践和再创新阶段。很明显,在原有国产细纱机基础上加装合适的紧密纺装置,比起紧密纺整机引进而言,在投资和运行成本上要节约很多,相对而言更适合紧密纺技术在国内较低成本的推广应用。一方面,国内目前仅棉纺就拥有五六千万锭的环锭细纱机,一般都还有很长的使用寿命,加装紧密纺装置经济上是合适的;另一方面,市场上现有的不同形式紧密纺所提供的紧密纱,在质量和性能上几乎没有明

显的区别,基本都可满足要求。如何让纺纱厂无需淘汰现有正常使用的细纱机,结合我国细纱机机型现状,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紧密纺装置,以适当的改造成本将纺纱厂广泛应用的FA系列细纱机改造为紧密纺细纱机,必将成为国内紧密纺技术研究、发展和普及的主攻方向。随着多方科研力量的加入,并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对气流集聚型紧密纺系统的改进和革新会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气流集聚型紧密纺系统的结构形式,也会随着认识的提高而在设备投资成本、运行成本、集聚效果和使用性能等方面产生突破。

除了气流集聚方式外,机械集聚型紧密纺系统也是值得研发的一个重要方向。自从RoCoS型机械集聚型紧密纺面世后,机械集聚型紧密纺进一步显示出了其投资、运用成本低的明显优势。目前,国内也有部分企业已经开始研发机械集聚型紧密纺装置,虽然集聚效果和使用性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也为紧密纺的创新和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

紧密纺细纱机在我国国内使用和制造已有好几年,其优点和缺点在人们面前已暴露得比较充分,人们在紧密纺的使用和制造中也积累了比较充分的经验和教训。随着缺点和问题的不断解决,人们对紧密纺技术的认识,逐步由冲动走向理智,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也在紧密纺的使用和制造中脱颖而出,这都为进一步发展紧密纺技术奠定了思路、技术和物质的基础。

紧密纺设备的国产化正在按市场化规律进行,纺机、纺器厂商、纺织院校和科研单位都在积极研发新的紧密纺结构形式,研发涉及紧密纺整机、紧密纺专件和紧密纺工艺各个方面。但应当注意的是,国内的紧密纺大多是模仿国外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对关键部件的加工处理也有技术欠缺。在现有条件下,紧密纺设备较高的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严重阻碍了国内高端项目的发展,也使紧密纱的成本居高不下,妨碍了下游产品的拓展应用。目前,国内有实力、有市场的项目、有预见性、有前赡性的企业家追求高品质的理念已经形成,紧密纺的发展趋势十分明朗,如投资门

槛有效降低,紧密纺设备和产品的需求将很快扩展。

紧密纺作为一种新型的环锭纺纱技术,从诞生之日起,就向人们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创新和技术进步使紧密纺在广泛的关注下逐步推广。应用和发展紧密纺是传统纺纱技术发展和进步的方向,也有助于我国纺织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业界的共识和不懈的努力,将有助于创造出更加先进和更适用的紧密纺专利技术、紧密纺装置和紧密纺最终产品,将紧密纺技术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最终实现紧密纺在国内的健康发展。

4.1.3国内紧密纺的应用现状

紧密纺技术进入我国大约有5年的时间。截止到2005年底,我国已有16个单位拥有各种机型的紧密纺68万锭左右,其中国产紧密纺20.5万锭,不足总量的1/3。可以说,紧密纺技术在我国仅得到了初步的推广应用。

4.1.3.1棉纺行业

迄今为止,国内紧密纺在棉纺织行业的应用最成熟的企业有无锡一棉、新疆溢达、山东鲁泰、安徽华茂、余姚华联等知名纺织企业。紧密纺技术发端于棉纺,棉纺企业在紧密纺技术的应用中走在全国前列顺理成章。

紧密纺对新型纤维、再生纤维及其与棉混纺纱的加工同样有着积极的正面作用。在实际生产中,像莫代尔、粘胶纤维、天丝等新型纤维在应用紧密纺纱技术后,纱线质量较普通环锭纺纱有明显的改善,除纱线毛羽减少外,它们的IPI值、动态测试值等都有显著的改善。

4.1.3.2毛纺行业

国内毛纺行业对紧密纺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的争议。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毛纺纱线中的毛羽不应该被去除,使用紧密纱不能达到毛纺产品所需要的诸如保暖等功能。但支持者认为,毛紧密纺能实现毛纺业多年来所追求的毛纱低特化和单经单纬化目标,紧密纺为轻薄型毛纺织物和毛纺产品新领域的开发提供技术基础和实现的可能性。作为一种新技术所生产的毛紧密纺产品需要市场检验。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毛纺高档优质服装的需求会

不断增加,特别是现代人的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毛紧密纺技术产品至少在高档轻薄产品方面一定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江苏丹阳毛纺有限公司就引进了毛紧密纺技术(绪森EliTe权术),实现了毛纺的低特(高支)化和单经单纬化,用紧密纱织制的精纺呢绒面料织纹清晰,细腻光洁,手感柔滑,充分发挥了羊毛纤维的优良特性。

4.1.3.3麻纺行业

苎麻纤维是我国的特色天然纤维,表面光滑,刚性大,纤维长度不均匀,纤维间的抱合力差,织出的织物表面毛茸相当显著。苎麻面料穿在身上很凉爽,是夏天穿着的最佳选择,但在苎麻织物上一层层毛茸茸的毛羽,又使人不快、不爽或不适。采用普通的烧毛工艺虽可以减少毛羽,但这需要增加工序,也将消耗大量的宝贵能源。

上海纺研所将“苎麻用紧密纺装置”列入了科研攻关项目,据实验报告显示:经过紧密纺技术纺出的苎麻纱产品,毛羽可比普通环锭纱减少约60%,节省了能源,并创出一种绿色产品。

4.1.3.4色织行业

色织行业是纺织工业中一个传统行业,也是棉纺织行业的下游企业。紧密纱的出现,必然引起色织行业的关注。色织产品技术附加值比较高,大量用于出口,新品开发是色织企业永恒的主题,而新品开发必须要有高质量的纱线作为基础和强有力支持。由于色织布的纬纱在8—9h的染色过程中要经水的数次冲刷,传统环锭纱上的长毛羽(3mm以上的毛羽)会被水冲聚在一起,染色后再经过一遍紧式络筒,长的毛羽将积聚在一起,织成的布面效果很差,与现代社会追求的高雅精致、低特(高支)高密、布面光洁、手感如绸、柔韧不皱形成极大差距。而紧密纺生产的纱线条干均匀,毛羽大大减少,低特(高支)纱的强力显著提高,正是制织高档色织布的最佳纱线。

山东鲁泰公司在全套引进紧密纺设备后,将织物纬纱换成了紧密纱,织物纬向不再形成一段一段的粗节或大的棉节,布面效果明显好转,再加上日本液氨整理技术,弥补了

织造产品在后道整理强度下降的不足,使之成为国内色织领域依靠紧密纺技术生产高档色织产品的代表企业。紧密纺生产的纱线为色织行业和产品注入了新的活力,色织行业对于紧密纱蕴藏着很大的潜在需求。

4.1.3.5针织行业

紧密纱不仅适用于色织行业,同样也适用于针织行业。为了达到柔软的感觉,针织纱捻度的设计一般都比较低,但低捻度势必影响到针织纱的强力。针织加工时,单纱要经受不同的拉伸考验,这种考验远比一般梭织厉害。针织纱的强力不够就会增加织造断头的次数,影响针织物的质量及针织机的产量。为了增加针织纱的强力,以前一般做法是在配棉时要适当加配好一点的棉花,而这样做明显会增加纱线的成本,使效益下降。紧密纺技术正好具有互补的优势,所用原料在同支同品质下可适当降低,所生产的纱线毛羽少,纱线强度却可以提高10%~20%,可大大减少针织生产时纱的断头率,提高生产效率。

目前,国内的紧密纺主要应用于棉纺行业,毛纺和麻纺的应用比较少。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为适应不同纤维原料配套的不同紧密纺装置必将应运而生,毛紧密纺、麻紧密纺、化纤紧密纺等产品会在不久的将来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4.1.4国内紧密纺研制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紧密纺设备的国产化创新是紧密纺技术在国内普及的关键一环。从纺织企业的角度来看,投资和应用成本是紧密纺技术推广应用的最大障碍,如果能通过采用国产设备大幅度降低投资门槛和设备运行费用,使紧密纱的生产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将十分有利于紧密纺在国内的应用与发展;而国内的纺机厂商也能通过大量的紧密纺细纱机订单来赢得市场。近两年,随着一些国内纺机厂商纷纷推出各自的紧密纺装置,许多知名的纺织企业也在加大紧密纺技术的引进规模。许多专业人士认为,紧密纺在中国已经进入发展成熟期。但事实上,国内的紧密纺还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并需要在研发应用中加强注意。

4.1.4.1紧密纺研制企业

要注意的问题

对于纺机、纺器紧密纺技术提供的生产厂商而言,要注意的问题是:

a.企业投资的经济效益

面对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投资紧密纺设备或专件的研制本身虽不失为明智之举,但一方面,目前国内投人紧密纺纱装置研究的厂商很多,十几年来国外紧密纺制造商不过就屈指可数的几家,全世界的紧密纺设备和专件提供商加起来也不如国内一时间涌现的数量多,因此竞争必然十分惨烈;另一方面,国内众多的厂商目前研发的紧密纺纱装置大多采用类似绪森EliTe®紧密纺系统的吸风管套集聚圈的形式(东华大学研制的气流槽聚纺纱装置,采用机械结构与负压气流相结合的原理),虽然各厂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或变化,例如采用集聚圈积极传动、吸风风机重新设计,以更好稳定气压或者改进吸风管形状结构等,但似乎还都离不开EliTe®紧密纺系统的基本结构。国外厂商已拥有几十项紧密纺相关专利或专利申请,国内各厂商的产品若没有创新,即使仅在国内市场销售,如涉及知识产权或专利权纠纷,紧密纺设备的巨额投资打水漂不算,还可能被判赔偿或罚款。

b.产品定位和知识产权问题

虽然目前紧密纺技术很热,但作为设备和专件的生产厂商头脑不能热。涉足紧密纺新技术的切入点要准确和恰当,不能盲目贪大,也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和优势条件,在消化好切入点紧密纺既有技术基础上开拓创新,并注重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避免侵害他人的知识产权,同时要注意狠抓产品质量,培育自己的品牌。例如,前述(参见第3章3.3节)无锡纺器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集聚纺技术及相关器械的研制、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它选择集聚圈作为涉足紧密纺新技术的切人点,因为该公司具有制造人工血管与工业筛网等产品的技术基础和专家团队优势,通力研发,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已公开了十余项发明专利申请,成功开发了一系列具有一定特点的集聚圈及其相关的技术和产品。

c.关键件

紧密纺细纱机是在环

锭细纱机上加装紧密纺装置构成的,因此紧密纺装置特别是关键件的品质至关重要。关键件的品质好,紧密纺装置不一定就好;但关键件的品质不好,紧密纺装置就肯定不好。紧密纺装置负压系统既要有整体设计,又要有集聚圈、吸风管和相关部件的材质、加工质量、装配精度等各专件协调设计,要力求各锭负压均匀一致,缩小锭差,要完善系统。同时对于原有的锭子、钢领、钢丝圈、胶辊以及摇架的质量也要提高品质,它们对发挥紧密纺装置作用,保持成纱质量的稳定性有着密切关系。紧密纺整机生产厂商要特别关注配套厂家的专件的品质质量,选准配套厂家,要求、指导、配合和帮助配套厂家搞好专件的品质质量,既提倡术业有专攻,各司其职,又提倡精诚合作,荣辱与共。紧密纺设备的好坏取决于关键件,关键件的关键作用也体现在紧密纺设备中,只有相互协作或合作,共同努力,才能提高国产紧密纺设备的稳定性、一致性、功能性和效益性,逐步扩大国产紧密纺的市场占有率。

d.技术协作

紧密纺属于高新技术。目前国内的紧密纺装置存在许多的现实问题,比如机械加工差异问题、中间齿轮和吸风管的耐磨性问题、集聚圈和胶辊的寿命问题等,都与自身的高新技术加工手段不足有关。作为紧密纺装置的生产厂商,一方面自身还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切实地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技术协作、合作,以真正解决技术和质量问题。无锡纺器公司为了研发高性能的抗静电集聚圈,从原料角度就已和有关化纤厂协作,请他们用掺人纳米金属氧化物的锦纶切片来拉制抗静电集聚圈所专用的纤维,目前该公司已推出三个不同级别抗静电集聚圈供应市场。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e.整合系统资源

现代化设备是系统工程的产物。新技术只有在使用中不断研究摸索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外大企业都有相应的技术开发基地或平台,研发的设备可以在其中不计成本地反复试验、反复摸索工艺,因此推出的是一个系统性的产品,做得很有精度、高度和深度。国内不具备这

样的机制、环境和条件,习惯于单打独斗,各自为战,不能有效地利用系统资源。国内紧密纺装置基本上不是基于自身研究和工艺实验研究创造的,而是测绘和解剖他人设备制造出来的产品。没有或少有智力成果投资,价格自然可以便宜,但纺织企业购买使用后,经常出现不磨合、不适用、不实用的现象。因此,不但要加强纺机与纺器生产厂商的合作,而且要加强紧密纺设备、专件制造厂商与使用厂家的合作;企业既要加大自身的研发投入,又要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深入研究紧密纺纺纱机理、纱线结构、工艺方法、机构设计与制造技术以及紧密纺产品开发,共同促进国内紧密纺技术的健康发展。比较理想的是,由有实力、有眼光的大企业自愿主动牵头,市场化调集各路人马,全面整合系统资源,执掌国内紧密纺技术的大旗,带领业界突进,使国人使用国产紧密纺设备和关键件生产国际水平的紧密纺产品。

4.1.4.2紧密纺应用企业要注意的问题

a.企业投资的经济效益

由于紧密纺设备的引进和改装成本都比较高,目前依靠国产装备完全实现紧密纺生产的条件还不具备,因此巨额资金引进国外紧密纺技术,一定要考虑好投资回报率。企业在上紧密纺之前,要充分调研,认真搞好可行性报告论证。不是为了要上项目,才搞可行论证,而是真正论证上项目是否可行。论证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考虑好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产品市场的定位,只有充分发挥紧密纺优势,适应市场需求,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否则只凭一时热情,盲目跟风,好技术同样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造成资源浪费和时机的丧失。

b.要注意企业的生产条件

由于紧密纺对企业生产现场的环境要求很高,空气的温湿度和洁净度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对企业的空调设备和管理也要求比较高,企业目前是否已经具备这样的条件?如不具备,就不要提早或单独上马紧密纺,至少应当与环境条件项目一并考虑,一伺落实。

c.要注意企业的配套技术

紧密纺技术的影响不是

单一的,它对产品原料,纺纱、织造、整理和下游产品等有一系列的影响。如果企业没有综合考虑和研究,没做好相关的配套技术,即使上了紧密纺项目,也未必能取得紧密纺应有的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

d.要注意企业的管理升级

紧密纺技术面对高端产品,对原料、工艺、设备和人员的要求比传统环锭纺都要高,这不仅涉及技术的改进,也包括管理的升级,如细纱机清洁和平擦车的保养周期要相应地缩短等,各个方面都要周全。

总之,紧密纺项目的应用成功,需要构筑在一个技术、管理、策划和创新的平台上,单纯的更新设备、增加投资,其收效不会很大。对于纺织应用企业而言,紧密纺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论引进或者改装,进口或是国产,都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没有扎实良好的墓础条件(设备、专配件、工艺、技术和管理等),紧密纺设备同样会纺出较多毛羽、纱疵或其他质量问题的纱线。在紧密纺的使用过程中,企业还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发挥紧密纺的优势,不断总结紧密纺使用管理的经验,以提高使用管理水平,扩大紧密纺市场。

4.1.5国内紧密纺的政策导向

近年来,无论是市场化的纺织、纺机和纺器生产企业,还是纺织研究单位和相关大专院校,都一致看好紧密纺技术的发展前景。纺织行业的相关管理部门,也十分重视紧密纺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有关紧密纺的政策导向十分清晰明确。

4.1.5.1纺织行业技术进步纲要

由中国纺织工业科学技术发展中心组织提出的“纺织行业技术进步纲要”的第二条第1款第2点内容为“紧密纺新技术”:紧密纺新技术的目的是提高成纱质量和纺低特(高支)纱,紧密纺新技术生产的纱线强力高、表面光洁、毛羽大幅度减少,改善了纱线、织物品质,同时使后道加工能顺利进行。

引进紧密纺设备投资昂贵,为此,必须开发研制适合国内广大企业的低价紧密纺细纱机及装置,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4.1.5.2新型

成套设备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目录

由中国纺机器材协会提出的纺织工业十项“新型成套设备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目录”的第4条内容为:紧密纺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和产业化。

紧密纺技术是环锭纺纱技术的一个新的突破,该项技术在环锭纺上应用能显著提高纱的强度和大幅度减少毛羽。它不仅改善纱和织物品质,同时节省用棉和后道物料消耗,后道加工方便、效率高等,带来了诸多好处,目前已成为国际环锭纺纱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已引进(整机和改造)近30万锭,引进紧密纺(整机和改造)价格昂贵为此,必须加速研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紧密纺细纱机及其关键件。采用紧密纺技术对国内量大面广的细纱机进行拄术改造,能有效提高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4.1.5.3纺织机械“十五”发展规划

根据“纺织机械‘十五’发展规划”的要求,以下方面应作为技术创新重点方向:新产品开发研制……提高清梳联、精梳机组、短片段自调匀整并条机、集体落纱的细纱机设备,适应棉、毛纺的紧密纺纱机,新型自动络筒机,适应中高支纱的转杯纺纱机。紧密纺纱机的行业规划目标十分清楚明确。

4.1.5.4服装行业发展导向

由国家经贸委公布的“服装行业发展导向”的第二节内容为:棉纺织根据出口服装的需求,围绕面料开发,搞好上下游产业链的有机结合,形成纺织、服装的配套改造……有计划地发展紧密纺、喷气纺、转杯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开发多种纤维不同混比的混纺面料、交织面料、提花面料等,合理配置高速电子多臂和高速电子提花等装置。纺织姊妹服装行业的需求,为紧密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

4.1.5.5全国传统纺环锭细纱机技术进步专题研讨会

全国传统纺环锭细纱机技术进步专

题研讨会将紧密纺技术定性为“环锭细纱机牵伸系统的重大改进”。会议纪要的第2条内容为:紧密纺装置是环锭细纱机牵伸系统的一项重大改进。

由于紧密纺成纱具有毛羽少、强力高、条干均匀等优点,而且在后工序深加工时进一步显现了高效、降耗和节约浆料等积极效果,因此这一技术的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目前,世界上紧密纺技术发展速度很快,我国既有引进如瑞士生产的K44型紧密纺细纱机的整机,又有引进绪森公司对我国FA506型、FA507型细纱机加以改造的紧密纺系统,整套紧密纺设备引进投资约是利用国产细纱机进行紧密纺改造所需费用约3倍以上。对紧密纺技术的推广应用,国内也应当加紧研究与开发,尽快生产出具有自主产权的中国式紧密纺系统,满足国内棉纺企业技术进步的需求。毕竟引进紧密纺装置的投资较大,是成套还是部分引进,或者是等待国产技术成熟,各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经济情况、产品定位和市场要求而定,切不可盲从。

纺织行业管理部门的政策导向非常清晰,纺织业界的共识也已明朗。这为国内紧密纺纱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指明了方向,也为紧密纺纱机理的深入研究,进而研制国产紧密纺纱装置奠定了基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