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有人会问,浆纱机机前已经有了一套干分绞装置,为什么还要再增加一套复分绞装置呢?这是因为浆纱机原有的干分绞装置,只能把上浆后整经轴上轴与轴之间粘连在一起的片纱,片与片之间分开,却不能把每只整经轴上所卷绕的经纱根与根都分开。再加装一套复分纱装置的目的,就是要把经过上浆粘连在一起的每根经纱都分开。也就是说,经纱经过上浆,由烘房出来以后,经过大小两次分绞就能将粘并在一起的片纱与每根纱都彻底的分开,分得清清爽爽,顺顺利利,从而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了浆纱片纱与每根纱的粘、并绞的问题,为提高浆纱质量和好轴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浆纱机前复分绞的使用,对纯化纤织物,各种混纺织物及细号高密织物的生产尤为重要。这是因为纯化纤纱及各种混纺纱表面毛羽多,经过上浆粘连在一起,如果在浆纱不彻底分开,织造过程中易造成开口不清、起毛、产生跳花,跳纱等疵点。细号高密织物,由于使用纱号细单纱强力低、弹性较好,虽然纱的表面光滑、毛羽比较少,但由于经纱的密度高,织造时经纱之间的摩擦加剧。如果在浆纱不能把粘连在一起的纱分开,并绞头严重,势必要增加织机的经向断头和三跳疵点,影响织造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据了解,目前在我国纺织企业中使用浆纱复分绞的还不多,即使有的企业使用也存在着用一用,停一停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复分绞的使用对浆纱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一个企业的浆纱工作不过硬,就很难使用浆纱机前复分绞;二是操作比较麻烦。如果在浆纱过程中,由于使用的经纱质量不好,浆料选择不当,或上浆率过高等,在复分绞时会造成大量断头,反而影响浆纱浆轴的质量。使用浆纱复分绞对企业来说,是对企业浆纱工作是否过硬的一个严格的考验。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在浆纱过程中正常的使用复分绞,说明这个企业的浆纱工作是过硬的,这个企业的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肯定也会处在行业的最前列。
3结束语
笔者认为:要使用好浆纱机前复分绞,达到两次干分绞,分绞轻快,断头少,浆纱滑爽,绞头并头少,落浆落棉少,产生的二次毛羽少,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织物品种选择优质环保浆料,少用粘着力强的PVA-1799,组成以变性淀粉为主体的科学的浆料配方。如在涤棉细号高密品种上采用K2000多元复合变性淀粉取代部分PVA-1799,与其它上浆助剂组成配方。因为在浆料配方中,K2000对纤维素纤维的粘附力优于PVA,而对疏水性纤维的粘房力接近PVA,而具有良好粘附力、成膜性及粘度热稳定性的K2000浆料为主体成分,浆液的粘度降低,容易渗透和被覆,浆膜柔软,因而在车前干分绞和复分绞时,轻快、滑爽,断头极少,保证了复分绞的正常使用;
(2)不断优化上浆工艺,积极采用“二高一低”上浆新工艺。上浆“二高一低”新工艺是我国近年来总结出来的一套新工艺,它是调配高浓度、低粘度浆液的基础上,采用较高的压浆力,使浆液渗透到纱的内部纤维之间起到很好的粘合作用,并较完整的被覆在纱的表面形成浆膜。生产实践表明:“二高一低”工艺的实施,不仅提高了上浆质量,而且由于浆纱压出回潮率降低,提高烘房的烘干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由于经纱上浆的渗透和被覆好,浆膜柔软干分绞非常顺利,为浆纱车前二次分绞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浆纱机前复分绞能否正常使用与浆纱值车工认真操作关系密切。因此,要求浆纱值车工在操作中,要掌握好蒸汽压力、液面高低、浆液粘度,看好机器,合理调节经纱张力。自觉执行浆纱作用法,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做到“身不离车,眼不离纱”,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免积成大祸,从操作上确保复分绞的顺利进行。
笔者作为一名老纺织科技工作者,数年前曾在企业做过技术咨询工作,记得当时有一个企业正在1515型75布机上开发涤棉混纺产品,由于涤棉纱弹性好,在浆纱过程中,若张力略有松弛极易并头,再加上易产生静电。在织造过程中容易造成相邻经纱互相缠绕,致使织机开口不清,断头增加不仅影响产品质量,而且影响到织机的生产效率。为此,我建议在涤棉纱使用的浆纱机上,除了用好原有的后湿分绞之外,在机前加装了复分绞和上蜡装置,使用后织机开口清晰度,经纱平滑度好,降低了摩擦系数,减少了静电,防止经纱在织造过程中相互粘连,降低断头,织机的生产效率由原来80%左右,提高到95%以上,由于下机一等品率提高,使入库一等品率稳定在99%以上,创造了该企业生产涤棉产品以来的最好水平。
这个事例充分说明了,生产涤棉和高密织物,浆纱在正常使用湿分绞的情况下,增加复分绞。对减少经纱粘并,提高好轴率,降低经向断头,提高织机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有积极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