麂皮绒是用海岛型超细涤纶丝织制而成,然后经退浆、精练、松弛、预定形开纤、磨绒和染色处理后得到绒面织物,其手感柔软,悬垂性好,风格飘逸;手感光滑,光泽柔和,绒面感强,具有良好的“书写效应”;透气、透湿性能好,具有良好的穿着舒适性;单丝的绝对强度虽低,但相对强度大,丝的总强度能满足使用要求,耐磨性好。此外,还具有化纤织物所共有的尺寸稳定和洗可穿的特点。所以麂皮绒产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麂皮绒织物获得良好风格的关键是织物的染整加工,其中前处理尤为重要。前处理工艺的目的主要是:1)洗去坯布的油剂,防止染色时产生色花和影响后整理;2)使海岛型涤纶超细纤维经过充分开纤减量,便于后道的磨绒,并使织物具有良好的悬垂性和手感;3)使织物充分收缩,从而绒毛密集,具有优良的“书写效应”,充分体现产品风格。
1.1 温度和NaOH 浓度对减量率的影响
在相同保温温度下,随着NaOH质量浓度的增加,减量率随之增加。这主要是由于NaOH质量浓度越大,纤维与烧碱的接触几率就越高,增加了OH-进攻酯键的几率,所以减量率增大。同时,在相同NaOH质量浓度下,减量率随着保温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主要原因:首先,涤纶的碱水解为双扩散反应过程,即溶液中的反应物向纤维表面、非晶区、结晶区边缘扩散,水解产物由纤维内向溶液中扩散,温度升高,双扩散系数增大,双扩散速率提高,减量率增加 ;其次,由自由体积理论可知,温度升高,聚酯的自由体积分数增加,即链段的活动空间增大,纤维分子链的活动单元数增加,纤维的致密度下降,羰基与OH-接触反应的频率增加,减量率也增加,所以温度的提高有利于纤维碱水解反应的发生。
1.2 温度和NaOH浓度对织物缩率的影响
随着NaOH质量浓度的增加,织物的经纬向缩率增加,但随着浓度的进一步增加,缩率的增加程度变小;随着温度的增加,织物的经纬向缩率也增加,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