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染色差控制探讨
长期以来,由于设备,染料及工艺条件及操作的限制,轧染染色大小样色差的控制一直是印染厂要解决的问题。色差是指机织物或针织物在织造或染色加工过程中,产品出现色泽深浅不一、色光差别情况,统称色差。在印染行业中,连续轧染色差的概念范围很广,有对样色差,底面色差、左中右色差、前后色差、批间色差、批内色差等。目前出口染色产品中,左中右色差和批内色差的标准要求在4·5级以上,远远高于我国国家标准。
轧染大小样色差主要是由于染料或颜料上染量不同或染料色光发生变异而产生的。有时也由织物本身或附着物变色引起。如碱液洗不净,烘干时泛黄,涂料粘合剂泛黄等引起色光变化等。在打大小样的生产过程中,有许多因素的波动会引起织物色光的改变,导致色差。其中一些因素是人为因素、环境变化因素,而另一些则是可控的变动因素,如工艺、染料、助剂、前处理半成品、水质、称量精度、工艺条件等。通过加强对这些可控因素的控制,可以达到减少大小样色差,提高大样一次轧染准确率。
根据织物的种类,选择满足标样要求(色光、牢度、手感等)的生产工艺往往有多种。如涤棉织物,可分别采用涂料、分散/活性、分散/还原等工艺进行。不同的生产工艺,影响染色色光的环节和因素存在着差异,色光重现的控制难度也就不一样。
染色工艺的差异还表现在染料、助剂和工艺条件的选择上。染料本身决定其上染特性。选用不同的染料,色差的控制难度也就不一样。而助剂和工艺条件则直接影响着染料的上染情况或色光变化,如分散染液中加入一定浆料可以提高染料的分散稳定性、防泳移能力和固色量;涤棉织物的分散/活性一浴法轧染时,活性染料中性固色与碱性固色相比,可以大大提高分散染料上染色光的稳定性等。
生产中绝大部分染色需要拼色。一种颜色往往可以由多种拼法。选用的染料(颜料)不同,每只染料(颜料)量的波动对拼色结果的改变敏感程度是不同的。从满足标样的角度看,选用标样上的染料
不同厂家或同一厂家生产的不同批号染化料之间,往往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差异。如染料的色光、溶解与分散性能、粒径大小分布、力份等。助剂的有效成分含量、杂质成分及其含量等不稳定,往往有换批后原处方需要调整才能使用的情况。另外,一些染化料或助剂在贮存过程中,由于存放时间过长或受空气中水汽、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气体的影响,染料上染性能或色光发生变化,而助剂有效成分降低或失效等,都影响染料上染而产生色差。
拼色染料在上染过程中,往往存在着竞染现象。若其配伍性能差别较大,当工艺条件发生波动,各染料的上染量不匀,从而导致色相的改变。而配伍性能相差不大时,各染料上染量基本上会按比例增减,色相变化不大。另外,在轧染后烘燥过程中,各拼色染料配伍性能相差较大时,若织物正反面受热不匀,不但会产生深浅色差,而且会引起色相改变。
拼色选用的染料(颜料)种类影响着织物色光的控制难度,染料(颜料)越多,影响色光的因素就越多,色光控制难度加大,如染料的相互匹配性下降,称量误差增大等。因此,拼色染料(颜料)种类以少为宜,对同一种纤维染色,一般不宜超过三只染料。
以标样色光为参照,选用相近色染料(颜料)拼色时,染料(颜料)量的波动对色光的改变比较缓慢;而用相间色拼色时.染料(颜料)量的波动对拼色色光的改变则比较迅速。彩色与中性色(黑、灰、自)或其补色(量小)拼色时,只改变其明度和饱和度,而不改变其色相。当然,常用的中性色染料(颜料)往往带有一定的彩度,应用时应考虑其色光。考虑到称量误差,选择染料(颜料)时,最好选用色光对称型(相近色相拼或相间色相拼)、主色型(相近色与中性色或其补色相拼)及对称型与主色型相结合(两相近与中性或补色拼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