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丝绸工学院 徐秀雯 李明 朱玲 乔海艳
1.前言
用纤维素酶来处理棉麻织物,使织物表面均匀、光洁、富有光泽,织物柔软滑爽,而且不会引起环境污染,不会损伤皮肤,废水容易生物降解,因而越来越受到染整行业的重视。
本论文通过对棉麻纤维的性能分析,运用纤维素酶生物减量整理的原理,讨论其生物减量的因素,并结合染整加工特点,初步比较了浸渍法和机械法对减量效果的影响。
2.原理
据目前研究,纤维素主要包括三类性质不同的酶。
2.1.C1酶
C1酶是纤维素酶系中的重要部分,它水解作用于纤维素的结晶部分,主要产物是纤维素二糖。
2.2.Cx
Cx酶又分为外切β-1,4-葡聚糖酶和内切β-1-4葡聚糖酶。Cx酶作用于纤维素的无定形区。
2.3.β-葡萄糖甙酶
β-葡萄糖甙酶水解纤维素二糖和短链生成葡萄糖。
纤维素酶使纤维素转化成葡萄糖过程至今不太清楚,对于酶系的作用方式,许多学者也有不同看法。Reese[1,2]提出C1-Cx假说,认为C1酶首先作用于结晶纤维素,使其可改变成可被Cx酶作用的形式;Cx随机水解非结晶纤维素,可溶性纤维素衍生物,β-葡萄糖甙酶将纤维素二糖、三糖水解成葡萄糖,但是Reese等提出C1,Cx分阶段水解纤维素的假想在以后的实验中并未得以证实。Wood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纤维素酶组报道[3,4],若把以上多组份酶系分离开,它们各自就失去活性,若把分离的组分再按比例混合则可恢复活性,所以纤维素酶依靠几个组份相互协同作用,完成对纤维素底物的作用。纤维素酶的多组份在纤维素降解过程中各组份的协同作用,已经得到实验的证实。Nisizawa等人认为Cx先作用于纤维素,产生聚合度较低的碎片,C1酶以这些碎片末端开始将其水解成可溶性糖。从这个意义而言,认为ReeseC假设的1-Cx的作用应该颠倒过来。
3.实验内容
3.1.试验材料
纯棉细布(厂方提供,煮炼漂
纯苎麻坯布(厂方提供,原坯).21s×21s.58×58
棉麻混纺布(厂方提供,煮炼漂白).21s×21s.58×58
3.2.试验仪器
风格仪(KES-FB),强力测定仪(YG026)悬垂仪(YG811),白云泉洗衣机,72型分光光度计。
3.3.试验药品
纤维素酶液——纤维素酶L,结晶醋酸钠(分析纯),醋酸(分析纯)等。
3.4.实验方法和步骤
3.4.1.纤维素酶活力测定方法和步骤:按滤纸糖纤维素酶活力测定方法进行[5][6]。
3.4.2.生物整理方法
浸渍法:将配制酶液在烧杯中恒温,放入退浆洗净的坯布均匀浸润,作用一定时间后,取出煮沸终止酶促反应,水洗晾干,备用。
机械法:将酶液置于洗衣机中恒温,放入织物,开启洗衣机,作用一定时间后,取出煮沸终止酶促反应,水洗晾干,备用。
3.5.织物性能测试
3.5.1.减量率测试
将试样放入恒温烘箱,于105℃下恒重,干燥器中冷却,称重,计算其减量率。
减量率=(处理前布重-处理后布重)/处理前布重×100%
3.5.2.强力测试
在YG026 强力试验仪上进行。
3.5.3.悬垂性测试
在YG811悬垂仪上进行。
3.5.4.压缩率测定
在KES-FB风格仪上进行
To:表观厚度,即织物受0.59g/cm2压力时厚度(mm)
Tm:稳定厚度,即织物受50g/cm2压力时厚度(mm)
压缩率EMC=(To-Tm)/To×100%
4.实验结果和讨论
4.1.纤维素酶最佳pH值和最佳作用温度
纤维素酶能否有效地对纤维素β-1,4-甙链的水解起催化作用,关键在于活力,活力大小首先与纤维素酶菌种有直接关系。另外,影响其活力的主要因素有温度、pH值和某些被称为激活剂和抑制剂的化学物质。
本文所用的纤维素酶为酸性纤维素酶,其最佳p
4.2.纤维素酶用量对生物整理减量率的影响
图1、图2分别表示纤维素酶用量对苎麻织物、纯棉织物的减量率和影响。以机械法为例,当o.w.f从1%增加到5%时,苎麻织物的减量率由1.9%逐渐增加到3.9%,纯棉织物的减量率由1.0%逐渐增加到1.7%,纯棉织物的减量率增加幅度小,相同的用量,苎麻织物的减量率大于纯棉织物。若继续增加用量,苎麻织物的纤维素酶用量与减量率的关系曲线,有继续上升之势,而纯棉织物的相应曲线却十分平坦,随用量的增加,减量率几乎不再提高。由此可见,生物整理剂用量应随织物纤维种类的不同而变化。苎麻织物对纤维素酶的作用较为灵敏,这是因为苎麻纤维的纵向表面有裂纹,横向有开裂和不开裂的横节和麻结,在生物整理时,易受纤维素酶的侵入,因而不仅在纤维表面,而且与纤维的纵横向的裂纹,横节和麻结中,纤维素大分子键的β-1,4-甙链断裂,失重较多。
图1、图2比较了用机械法和浸渍法来生物整理苎麻织物、棉织物的减量率,由图可知,不管是苎麻还是棉,在相同用量时,机械法的减量率大于浸渍法的减量率。
4.3.作用时间对生物减量率的影响
作用时间也是影响纤维素酶生物减量率的因素之一。图3、图4表示苎麻、纯棉织物的作用时间与减量率关系。由图可知,随着时间的增加,苎麻、纯棉织物
4.4.浴比大小对生物整理减量率的影响
表1列举了浴比对苎麻织物减量率的影响。
表1. 浴比对苎麻织物减量率影响
方法 | 指标 | 浴比 | |||
1∶10 | 1∶15 | 1∶30 | 1∶50 | ||
浸渍法 | 减量率(%) | 1.5 | 1.3 | 1.1 | 0.3 |
机械法 | 减量率(%) | 4.5 | 4.0 | 3.2 | 2.2 |
注;试验条件:pH4.6~4.8,50℃,owf4%,1hr。
由表1可知,随着浴比的增大,减量率下降。当纤维素酶用量相同时,浴比小,相当于提高生物整理剂的浓度,织物的减量较多;当浴比增大时,相当于降低了生物整理剂浓度,织物减量相应减小,茸毛不易除尽,布面不够光洁,手感也较差。在酶用量和时间正常的情况下,浴比一般选择(1∶20~1∶30)。
4.5.外观和内在质量的评定
4.5.1.外观
经过纤维素酶整理过的苎麻、纯棉和棉麻混纺织物表面光洁而有光泽,布面纹路清晰。织物手感柔软,其柔软和舒适效果是耐久性的,是一般柔软剂所不能及的。由于纤维素酶整理过的织物具有以上特点,所以纤维素酶整理也称为生物抛光。
4.5.2.内在质量
a.悬垂性
表2表示在纯棉、棉麻混纺织物的悬垂系数。
表2. 纯棉、棉麻混纺织物悬垂系数值
织物 | 悬垂系数(%) | ||
经过前处理 | 生物整理后 | 比较 | |
纯棉 | 61.1 | 54.4 | 提高11% |
棉麻混纺 | 69.4 | 65.5 | 提高6% |
注;试验条件pH4.6~4.8,50℃~55℃,owf7%,1∶30,30‘
从表2纯棉、棉麻、混纺织物悬垂性数值可知,同一试验条件下,生物整理后纯棉、
b.压缩性
表3列举了纯棉、苎麻、棉麻混纺织物的表观厚度、稳定厚度和压缩率数值。
表3. 纯棉、苎麻、棉麻纺织物压缩性数值
织物 | 指标 | |||
表观厚度 | 稳定厚度 | 压缩率 | ||
纯棉 | 整理前 | 0.575 | 0.388 | 32.5 |
整理后 | 0.670 | 0.415 | 38.1 | |
纯棉 | 整理前 | 0.500 | 0.310 | 37 |
整理后 | 0.640 | 0.360 | 44 | |
纯棉 | 整理前 | 0.550 | 0.345 | 37 |
< 理后 | 0.590 | 0.340 | 43 |
注;pH4.6~4.8,50℃,1∶30,50?,owf(4~5%)
由表3可知,用纤维素酶整理的上述织物表观厚度、稳定厚度数值均比整理前高,压缩率也提高。压缩率越大,说明织物蓬松,膨化好。尽管生物整理具有表面抛光作用,使织物表面的茸毛除去,布面光洁,但是这种多组份酶系不仅使织物表面蓬松,而且使纤维和织物膨化,所以从总的效果看来,纤维素酶整理后压缩率提高了。
c.织物拉伸断裂强度
图7、图8分别表示苎麻、纯棉织物酶用量与强降之间的关系。从图1和图5、6可知,随酶用量的增大,纤维素的水解反应速度越快,苎麻、纯棉织物的失重越多,强降越大。酶用量相同时,苎麻织物的强降大于纯棉织物的强降。这是因为苎麻纤维纵横向有裂纹、麻结和横节容易受到纤维素酶的侵蚀,水解剧烈,形成更多更深缺陷,在外力作用下容易破坏。就苎麻的浸渍法,酶用量增大,减量率增加,而强降陡然上升,几乎与机械法强降相仿,但此时,织物表面茸毛除去有限,表面粗糙,手感较硬。机械法生物整理,随酶用量增加,减量率上升很快,强降比浸渍法大些,但织物外观光洁、光泽好,纹路清晰,织物的悬垂性和蓬松性都较好。由图7、8可知,纤维素酶整理苎麻、纯棉织物强降是不可避免的。当织物减量比较大,整理效果好,但强降明显增加。减量太小,虽然强降不大,但整理效果不够理想。可见,外观质量、内在指标与强降是一对孪生矛盾。考虑到纤维素织物不遭受严重损伤,织物又能具备生物抛光、柔软整理的效果,强降保持适度或可接受范围,应尽量避免纤维素酶的过量过度处理,否则会造成强力损伤的致命伤。
5.结论
本文用酶性纤维酶对棉麻织物进行生物减量。考察了处理方法、酶用量、处理时间、浴比等因素对减量率的影响,并对整理前后织物的外观、悬垂
5.1.分别用浸渍法和机械法处理织物,机械法整理的减量率大于浸渍法。
5.2.纤维素酶对棉、苎麻减量率不同,苎麻对纤维素酶较敏感,减量率较高。
5.3.随酶用量增加,织物减量率增加,当棉织物上纤维素酶用量大于5%时,减量率变化不明显。
5.4.随处理时间的增加,织物减量率增加。超过一小时,棉减量率不明显。
5.5.浴比增加,减量率下降。
5.6.整理后织物的强力下降。苎麻织物的强降尤为明显。
5.7.整理后织物表面光洁,富有光泽,手感柔软,悬垂系数下降,压缩率提高,具备有一般柔软剂整理不能达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