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认为:由于纤维素酶催化反应高度专一、反应条件温和,故可在缓和条件下对纤维素纤维进行降解,引起纤维素的减量和改性。由于纤维素酶首先是通过催化,形成酶作用的复合物即纤维素酶——纤维素复合体。因此大分子酶复合体并不能一开始就渗入纤维内部,而已能在织物表面作用,并在此切断纤维素键。使疏松的纤维在生物酶水解和表面机械作用影响下而断开。从而使得织物结构松弛、手感柔软,同时由于表面纤维飞花被破坏,获得光滑、清洁的表面结构。但在这同时,不可避免导致织物失重和强力损失。故此应控制减量率在5%以下,尔后再进行柔软处理,使柔软剂分子从微纤维裂缝处进入,增加吸附量,弥补部分强力损失。作者认为,影响酶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酶用量、pH值、处理温度及时间以及前处理条件、添加剂和设备等。因此,作者提出,适用于酶处理的用量应视其活度而定,处理温度宜控制在45-55℃、pH4.5-5,5,时间在40-60分之间为好。在处理过程中,设备形式也是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以选用松式设备为佳。另外,前处理效果越好,酶处理效果也越好;但染色产品易对酶的水解产生阻碍作用,故酶处理宜在染前进行。由于酶处理使工序增加,为降低成本,应考虑连缸使用,但要防止处理不匀和沾色。由于酶处理后使纤维的裂缝增加,有利于柔软剂的大量吸附,作者建议采用改性聚硅氧烷和聚氨酯,可获得超柔软整理效果。作者提供的酶处理产品的物理性能及服用性能指标测试结果证明,对棉及其混纺织物采用酶处理工艺可使其柔软度、悬垂系数、蓬松度获得改善,织物强力略有降低。
酶处理前后织物性能变化表
酶处理前后对比 | 纯棉纱布 | 帆布 | 细布 | 涤/棉细布 | |||||||
处理前 | 处理后 | 处理前 | 处理后 | 处理前 | 处理后 | 处理前 | 处理后 | ||||
断裂强度(N) | T | 1196 | 1166 | 1218 | 1205 | 523 | 516 | 5499 | 481 | ||
W | 534 | 496 | 932 | 890 | 421 | 415 | 34 | 353 | |||
抗弯长度cm | 2.66 | 2.41 | 3.05 | 2.62 | 2.16 | 2.04 | 1.83 | 1. | |||
蓬松度cm2/g | 2.30 | 2.47 | 2.60 | 2.77 | 2.51 | 2.64 | 2.62 | 2.84 | |||
悬垂系数% | 66.6 | 57.9 | 76.0 | 66.0 | 58.4 | 49.4 | 47.1 | 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