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阴阳色
外观:染色全幅织物,正、反两面之颜色有色差。
成因:1).压染轧辊出布边,布匹行进方向未与压吸线在同一平面内。2).压染后预干时织物两面所受之热量不同。3).树脂加工时织物两面所受之风速不同。
(11)左右色差
外观:全幅之织物,由左布边至右布边颜色逐渐变深或变浅。将两布边折合对比,颜色有显著之差别。
成因:1).压染机轧辊之压吸率,由左至右逐渐变大或变小。2).印花滚筒罗拉或滚纲雕刻或制作不善。3).印花滚筒罗拉或滚钢左右所受之压力大小不等。4).在预干、固色或树脂加工时,箱内左右之温度或风速不相同。
(12)中稀、中浓(Listing)
外观:织物在近布边与近中央部位之颜色,有深浅之差异。成因:1).在开幅交卷染色机,扩布装置曲度不适宜,使布幅吸着染液率不一致。染液槽内之温度两端与中央不一致。添加新染色液不均匀。2).在液流染色机,织物循环速度较慢,而升温之速率较快。3).在开幅连续式染色机,轧辊中央与两端压吸率不一致。烘干时温度与风速两端与中央不均一。在连续染色过程中,布身所受之张力不均一。4).前处理加工时已形成之织物中央与两边不一致。5).罗拉或罗大利印花时,所施之压力中央与两端不一致。6).染色后未随即树脂加工,或上树脂后未完全烘干,长时间堆积。
(13)首尾色差(TailingofEnding)
外观:一组含数匹或数十匹之织物,在同样设定之条件下连续染色后,开始与结尾施染之布匹,颜色有深浅之差别。
成因:1).在前处理过程中,一批织物发生前后有退浆、精练、漂白、丝光、定型等之差异。2).在开幅交卷染色时,使用组合之染料染着率不一致,导布与卷法不适当,染料追加错误,染色温度控制不当,均会造成首尾色差。3).在连续染色时,压吸率发生变动,染色液之安定性欠佳,烘干时之温度逐渐发生变化。4).染料与合并使用之助剂如相溶性不良,会发生染料粒子与水之不均匀层。因毛细管作用,水先进入纤维中,致使染液之浓度改变,造成首尾色差。5).使用冰染料染色时,在长时间之浸染过程中,染料会徐徐发生水解,亦会造成首尾色差。
(14)移染(Migration)
外观:由于染色之织物于烘干时,织物中所含之水份蒸发,染料随水移动而移向织物表面,使织物表面之色调发生浓浅之变化。
成因:1).压染时设定之压吸率过大。2).调配染液时,使用之染料过量,亦即染液之浓度过高。3).染色后烘干前放置之时间过久。4).烘干之速率太快。5).未添加移染防止剂,或添加之量不足。
(15)染料斑(DyestuffSpot)
外观:染色织物之表面有片状颜色较深,形状不一,及位置不规则之较大斑点。
成因:1.使用之染料、助剂不当。染料之溶解、分散不够充分。2).染料或助剂含有不纯物。3).染色用水硬度过高,未使用软水,或采用软水之软化剂欠当。
(16)染着条斑(DyeingStreak)
外观:染色织物相邻排列之纱或纱群,在色调、浓度、艳丽方面呈现差异。有仅一条者,亦有数条纱成带状者。长度有较短者,亦有全匹者。
成因:此为染色织物所用化学纤维之化性问题,因染色染着性之不同而发生此种差异。
(17)光泽条斑(InstrinsicLusterStreak)
外观:非起毛染色织物之表面,在受到光线直接照射时,颜色会呈现成条状之深浅或明暗之差异。
成因:此为染色织物所用化学纤维之物性问题,因织物中纤维对光之反射性、吸收性、透过性等不同,致使光泽度、透明度、白度等在观察上发生差异。例如化学纤维中之添加剂、结晶程度、配向度、非结晶状态等,均会影响纤维本身之光泽。
(18)染色织纹斑(FabricConfigurationStreak)
外观:非平纹组织之染色织物,依组织之变化,布面颜色有深、浅或明、暗之差别。
成因:由于织物组织结构之原因,使织物交织点之分布,及经纱与纬纱间之排列关系不同,致使织物对光线之反射性、过透性不同。
(19)间隔条斑(SpacingStreak)
外观:在染色织物之经向或纵向,成直条形颜色深浅之差别。成因:于染色时织物之经纱发生移动,使纱之配列密度不均匀,相邻纱间之空隙有大有小,产生差异,致使在视觉上有浅有深。
(20)导染剂斑(CarrierSpot)
外观:聚酯纤维织物染色之布面,有滴状之浓染点。
成因:1).常压浴染聚酯纤维织物时,因导染剂分散不良,于吸收染料后在布面上形成斑点。2).常压染色时挥发之导染剂,在机顶凝结,滴下落于被染物上。
(21)经纱条纹(WarpStripe,YarnTextureStreak)
外观:匹染之梭织布,布面经纱方向有降雨状之条纹。严重者,在胚布之布面亦能看出。此种瑕疵,因检验场所之明暗度,观察之方向、距离之远近不同,会有呈现显著与不显著之差别。
成因:1).由于织布用纱之支数、均匀度、捻数及纱之横截面形状等之差异而形成。2).选用之染料不当,尤其在染绿色时较易发生。3).如系聚酯加工丝织物,染色前退浆处理不当,局部残留有糊剂,在染色时较不上色,颜色较浅,而显现有经向条纹。
(22)染色横条(BarryDyeing,FillingBandinShade)
外观:在梭织物之纬向,或圆编针织物之横向连续毛圈,经染色后颜色呈现较深或较浅之带状。
成因:1).梭织胚布有密路或稀弄瑕疵。2).针织物于织造时,喂纱张力不匀,或毛圈个数稀密不匀。3).织时使用规格相同而批号不同之丝状化纤纱。4).针织用化纤丝,在丝加工过程中,加热过程温度之不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