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印花 >

蜡防印花方法的演变特点与技术创新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05日
蜡防印花方法的演变特点与技术创新据目前考古证明,唐代以前蜡染织物大多见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原地区十分罕见,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古代边疆少数民族大多为游牧民族,动物油如羊油较为丰富,就地取材,熬油制蜡,进行蜡染;二是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墓葬中的蜡染织物不易腐烂,故留存下来实物较多。综观历史,我国秦汉以来,防染技术在各朝各代因地制宜,在原材料使用和印制方法上是不断改进和融合、不断发展的。尤其在唐代,蜡染达到鼎盛阶段,无论是达官贵族、平民百姓还是乐人舞姬都以穿着蜡染布为时髦,这些都可以从唐三彩和唐代绘画中得到印证,丝绸之路上出土的纺织品和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唐代蜡染纺织品提供了佐证。(一)我国蜡防印花方法的演变与创新1.原始点蜡法纺织品上用蜡方法最早是手绘,工具是笔或金属刀,东汉蜡染棉布就是采用此法。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件西凉时期的蓝色蜡缬绢,由七瓣小花和直排圆点构成图案,还有两件北朝时期的蓝色印花毛织品都用此法,这种方法后来传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宋人称之为“点蜡法”。2.夹缬印蜡法这实际上是蜡缬与夹缬两种防染方法相结合的创意,似乎应该产生于唐代。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中写道:“瑶人以蓝染布为斑,其纹极细。其法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熔蜡灌于镂中,而后乃释板取布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其蜡,故能受成极细斑花,灿然可观,故夫染斑之法,莫瑶人若也。”北宋张齐贤在《洛阳绅缙旧闻》中写道:“洛阳贤相坊,染工人姓李,能打装花缬,众谓之李装花。”由此可见,这个时期中原内地的染缬业也较发达。蜡染基本上摆脱了手工描绘,木板镂花已为人们所普遍掌握。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蜡能迅速降温固结,印花时间短,夹缬可以反复印蜡,印蜡布投染后一次染成,没有折痕。3.新型防染剂的发明促进了蜡防染法的改进和发展用蜡质作防染剂,使用方便,干净
卫生,效果独特。但在当时中原地区蜡质材料来源稀少,蜂蜡的采集实属艰难。唐人顾况有《采蜡一章》专咏此事,“采蜡,怨奢也。荒岩之间,有以纩蒙其身,腰藤造险,及有群蜂肆毒。哀呼不应,则上舍藤而下沈壑”。既然蜡质资源稀少,古人便寻找代用品。量大面广又日常生活所用的淀粉成为了替代品。经过大量试验,淀粉加石灰便成了新型防染剂。这是因为淀粉糊易溶于水,尤其在植物染料染色的弱酸性溶液中易水解,石灰碱剂的加入有利于淀粉糊的稳定,这样便产生了灰缬。由于蚕丝蛋白纤维耐酸不耐碱,故唐代丝绸灰缬产品在防染处常见纤维的脆化和损伤,使这一工艺推广应用受到限制。到宋代以后,棉花种植的普及和棉织物大量使用,由于棉纤维耐碱不耐酸,并且靛蓝染料上染需碱性介质,于是灰缬就发展成以后的蓝印花布印制术——药斑布和浆水缬。宋代文献《图书集成》卷六八一记载“药斑布,出嘉定及安亭镇。宋嘉定中归姓创为之。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到明清时期,蓝印花布以棉布为主,据《吴邑志》记载,人们开始用皮纸代替木板的单面镂空板,以面粉代替药灰。该书云“药斑布,其法以皮纸积褙如板,以布幅阔狭为度,錾镞花样于其上;每印时以板覆布,用豆面等药如糊刷之,候干方可入蓝缸浸染成色。出缸再曝,才干拂去原药,而斑斓布碧花白,有如描画。”所以明清以后的药斑布就是面粉的防染式的“蓝印花布”。

1  2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