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拒油性测定
(1)试样准备:在距布边和布端一定距离取20cm×20cm试样,试样应平整无折痕。测试前在标准条件下[(20±2)℃,相对湿度(65±2)%]至少放置4h。
(2)拒油等级试液的配制:
①单一试液的配制见表1。
表1标准试液和自制试液的组成及其表面张力
等级号 | AATCC法标准试液 | 自制试液 | ||||
试液组成 | 纯度 | γ/mN·m-1 | 沸点/℃ | 试液组成 | γ/mN·m-1 | |
1 | 白矿物油 | 工业级 | 31.45 | — | 色拉油 | 31.48 |
2 | 白矿物油:正十六烷为65:35 | 工业级 | 29.60 | — | 氯苯 | 29.90 |
3 | 正十六烷 | 化学纯 | 27.30 | 286-288 | 苯 | 27.60 |
4 | 正十四烷 | 化学纯 | 26.35 | 250-253 | 0#柴油 | 26.63 |
5 | 正十二烷 | 化学纯 | 24.70 | 209-212 | 石油醚:柴油为2:8 | 24.72 |
6 | 正癸烷 | 化学纯 | 23.50 | 173-175 | 正丁醇 | 23.80 |
7 | 正辛烷 | 化学纯 | 21.40 | 124-126 | 异丙醇 | 21.10 |
8 | 正庚烷 | 化学纯 | 19.75 | 98-99 | 石油醚:柴油为8:2 | 19.53 |
②混合试液的配制见表2。
评分 | 白矿物油:正庚烷(V/V) | 相对密度(20℃) |
150 | 0:10 | 0.679 |
140 | 1:9 | 0.701 |
130 | 2:8 | 0.722 |
120 | 3:7 | 0.741 |
110 | 4:6 | 0.761 |
100 | 5:5 | 0.780 |
90 | 6:4 | 0.799 |
80 | 7:3 | 0.819 |
70 | 8:2 | 0.840 |
50 | 9:1 | 0.860 |
0 | 10:0 | 0.880 |
(3)操作步骤:将试样(织物)平放在光滑的平面上,用滴管在试样表面隔一定距离同时滴上两小滴最低一级拒油试液,每滴直径大约5mm。以约45。角观察液滴在约30s(混合试液法为3min)内的润湿情况。若试样不润湿,则在液滴邻近处再滴一滴高一等级的试液,用上
述同样方法进行观察。继续这样的操作,直至某一个等级的液滴在织物上30s(混合试液法为3min)内在液滴下面或液滴周围显示明显的润湿现象为止。
(4)结果评定:
①织物润湿的正常迹象是油滴处织物变深、油滴消失、油滴外圈渗化或油滴闪光消失。
②以操作中进行试验的试液中最后一个使织物表面不润湿的等级为该试样的拒油等级,即开始出现润湿的试液的拒油等级的上一个等级。
③在某些试样上若润湿情况难以判断,可认为终点是在30。(混合试液法为3min)内使界面完全变深的那个试液。
④按两小滴一致的等级来确定拒油等级,如果两滴等级不一致,应增加测试点数,以出现频率最多的结果为拒油等级。
(5)说明:
①美国3M公司测试方法的优点是配制标准试液所用试剂少(2只),其缺点是需配制的标准试液较多(9只+2只),加上白矿物油本身不纯,复配后重现性稍差,操作麻烦费时(观察油滴润湿需3min)。
②AATCC法虽然所用试剂较多(7只),但复配试液少,单一试剂多,表面张力值比较恒定,操作简单、准确,且拒油等级(1一8级)已比较清楚,所以标准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