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由于被处理织物品种多、工艺条件各有不同,柔软剂作为织物后整理助剂,添加量的大小差异很大。这其中,也包括柔软剂作为产品,其有效含量的定位。这常常是导致用量不当的原因。以20%有效含量的柔软剂产品为例:从以上列表可以看出,柔软剂使用量的增加,是一种趋势。 通过增加助剂用量,来提高织物整理效果,往往是染整企业经常使用的方法,也成为一种思维定势。结果使成本增加,功效降低。
柔软剂超量使用会导致什么结果 一般情况下,只要柔软剂产品的分散稳定性好,被处理织物在超量柔软剂环境中,不会有明显的损害。我们曾做过成衣柔软整理的试验。有一家染整厂接到一份纯棉成衣沙洗订单,要求处理到样品的手感(湿、滞、软)。用5%双氨型氨基硅微乳直接当工作液使用,结果达到了客户需要的手感。这是柔软剂超量使用的一个例子。从表面看,多用柔软剂似乎没有什么坏处。 但问题还是明显存在的。首先是成本的提高。其次,过量使用化合物,对穿着性有害无益,也容易被测化学物超标。其三,容易发生工艺环境及排放污染。织物的吸液量是一定的,超浓环境中,灰毛更容易通过毛细效应而积聚,引起粘缸、粘辊。过浓残液的排放,增加环保处理成本。 笔者在一家染整企业调研时,建议将助剂减少50%,作试验。对比结果,柔软效果没有改变。这项工艺改革,使助剂的价格降低一半。一方面,企业要降低生产成本,其中包括不断向助剂供应商提出降价要求。另一方面,不断增加助剂的用量,而使得成本居高不下。这是值得思考的。所以建议,染整企业,应该定期(3~6个月)要例行助剂用量形式检测。具体方法:以当前用量为基准,分别向低、高两边扩展,一组对比不少于五个样板。